物管行業規模3至5年有望增至2.4萬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1-01-14 16:10:23

住建部等十部門日前發佈《關於加強和改進住宅物業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勵物業公司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鼓勵物管公司向養老、托幼、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

機構認為,提升單盤項目盈利模式是該政策的核心內容。受政策利好影響,2021年仍將是物管行業發展大年,物管行業市場規模3-5年有望擴容至24080億元。同時,科技服務、增值服務板塊效益有望凸顯,頭部物業公司的營收有望顯著提升,行業並購或加速。

行業規模擴大

此次新政策的內容包括健全業主委員會治理結構、規範維修資金使用和管理等6個方面。政策鼓勵內容包括:鼓勵物業服務企業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建設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提升物業智慧管理服務水準;採集房屋、設施設備、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等數據,共用城市管理數據,匯集購物、家政、養老等生活服務數據。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經紀、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探索“物業服務+生活服務”模式,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居住生活需求。

中信證券指出,提升物業管理項目單盤盈利模式是該政策的核心內容。政策從業委會,維修資金,擴容、定價和繳費率,科技和增值服務四個領域推進,預計3-5年物業管理市場總體規模將增加至24080億元。其中,住宅物業管理市場規模增加至15360億元,增值服務市場規模擴張至4224億元,市場容量進一步打開。

從地方來看,各地陸續修訂《物業管理條例》,一定程度上為政策落地鋪墊。如廣州1月1日修訂後的條例明確,賦予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居民委員會指導和協助業主召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監督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依法履責,協調處理物業管理糾紛等職能。

提升科技水準

就政策來看,科技方面的內容關注度較高。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發改委等部門2020年印發的《近期擴內需促消費的工作方案》提到,搭建智慧物業平臺,推動物業服務企業對接各類商業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生活服務圈,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中信證券稱,此次政策在科技和增值服務方面給予認可,給市場傳遞了積極的信號。這是因為物業管理公司在推廣科技應用,尤其是採集客戶資訊和推廣機器應用時,可能存在社會輿論的爭議。政策的正面肯定,有利於物管公司進一步加大在科技和增值服務方面的投入。從企業方面來看,科技、管理和增值服務是提升單盤項目盈利的關鍵。

2020年9月,融創服務曾戰略投資鋒物科技,並和其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鋒物科技成為融創地産集團、融創服務在智慧社區、數字運營領域的戰略合作夥伴。

融創服務稱,未來雙方將依託各自在專業領域的優勢,將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和AI等技術引入物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堅持以智慧化、數據化為導向,打造集“專業服務+智慧平臺+多元經營”為一體的新型智慧物業管理模式。

恒大物業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胡亮早前表示,恒大物業未來發展的重要策略就是通過與戰略投資者網際網路巨頭深入科技合作,全面提升物業服務的科技水準。在科技建設管理上將和投資者加強科技方面的投入,包括智慧客戶畫像、智慧AI服務系統、智慧企業決策等,打造最為前端的企業管理平臺以及高科技的社區生活綜合平臺。通過科技賦能,實現由傳統物業公司向科技型服務公司升級。

並購或提速

中信證券認為,該政策反映在企業端,頭部物業公司目標市場顯著擴大,如原來聚焦于品質住宅的物業公司,在動態定價和維修基金的影響下,普通小區或老舊改造的小區都有可能成為頭部物業公司的擴展對象。預計絕大多數企業會以利潤上升反哺業務擴張,搶佔市場;預計重點公司對外拓展第三方的步伐將進一步加速,在管面積增長中樞將提高至40%。此外,隨著政策落地,這類企業的收入增速將明顯提高。

永升生活服務日前公告稱,擬以4.34億元的作價收購彰泰服務集團有限公司65%的股權。針對收購事項,永升生活服務認為能夠進一步擴充集團業務運營的規模及範圍,增加其市場份額,符合公司的戰略需要。

中信建投認為,2021年仍是物管行業發展大年,政策利好進一步確立,在城市服務、業主增值服務和收並購方面,物管行業具備較大空間。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物管行業規模3至5年有望增至2.4萬億元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1-01-14 16:10:23
受政策利好影響,2021年仍將是物管行業發展大年,物管行業市場規模3-5年有望擴容至24080億元。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