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旅融合走在前列 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1-01-05 15:47:12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廣州文化助力形成城市文旅融合加速度,好玩又不失溫情的城市文旅體驗不斷涌現。

近年來,廣州加強城市總體形象提升設計,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擦亮“千年商都”“花城”“羊城”等城市名片。

如今,廣州,形成了“吃、住、行、遊、購、娛”文旅全産業鏈,已不僅是國內主要的旅遊客源地之一,更是越來越受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

廣式旅遊服務 融入嶺南文化元素

步入“十四五”時期,多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將推動廣州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走進廣州旅遊資訊諮詢中心廣州塔網點,清新醒目的色彩躍入眼簾,緊湊而有序的空間裏,一邊是羊城通充值機、急救藥箱等實用配備,一邊是沉浸式嶺南文化展覽。

截至2020年11月,廣州市共有旅遊資訊諮詢中心25個,分佈在機場、火車站、汽車客運站、客運碼頭、商業旺地和熱門景區等遊客集散地。

在文旅服務提質擴容的趨勢下,廣州旅遊資訊諮詢中心服務模式推陳出新,突出廣式服務細心週到的特色;推出首份涵蓋廣州吃、行、遊、購等資訊的“i遊廣州”中英文版手繪地圖。

近兩年來,廣州將嶺南文化元素和特色體驗引入到旅遊問詢服務,逐步將諮詢網點創建為有廣府文化旅遊特色、有人文深度的公共服務網紅打卡地。2020年冬至和2021年元旦期間,廣州旅遊資訊諮詢中心在網點舉辦“絲巾DIY——天然草木染”非遺扎染親子體驗活動,頗受歡迎。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稱,接下來計劃擴大廣州塔網點服務面積,引入“數字+”公共服務,打造文旅主題沉浸式體驗空間。

“文旅+”實踐出新出彩

在文化助力下,廣州“文旅+”實踐不斷出新出彩,並誕生了一批主題性強、文化體驗深厚、遊客喜聞樂見的全新主題旅遊線路。

2020年11月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向廣州婚慶旅遊各行業發佈廣州“十大甜蜜榜單”徵集令,打造“婚慶+旅遊”廣州文旅新模式,並聯動多個行業、企業資源融合共用。

2020年12月底,該局公佈30條“美麗鄉村遊黃金線路”,串聯起各區精品鄉村旅遊景點,涵蓋森林康體、觀光農業、綠道休閒、古村風韻、水鄉風情等多樣類型,滿足市民和遊客的不同遊覽需求。

該局有關負責人稱,廣州因地制宜、不斷推進鄉村旅遊提質增效,探索具有廣州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之路,以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

此外,夜遊廣州的體驗更加豐富,廣州各大夜遊地標、夜場主題樂園等文旅資源共同打造夜間旅遊熱點。在首批夜間開放11家博物館之際,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推出了6條“夜遊廣州”精品旅遊線路,市民遊客體驗過後頻頻點讚……

文化添彩助廣州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目前廣州已擁有了多張享譽中外的城市文化和旅遊名片:“食在廣州”的金字招牌由來已久;“廣州過年、花城看花”已成為世界知名的城市品牌;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合作共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展示研究中心(華南展示基地)”和“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廣州)協同創新中心”,將依託即將建成的廣州文化館新館非遺展示空間,重點打造“海上絲綢之路非遺展”和“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展”兩大非遺展覽品牌。

廣州文旅産業發展亮點紛呈,根據《中國廣州文化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全年旅遊接待總數2.45億人次,實現旅遊增加值1894.09億元;廣州還連續4屆當選亞太城市旅遊振興機構(TPO)會長城市。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日前組織起草的《廣州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提出,到2023年旅遊業年,廣州接待遊客超過2.7億人次,旅遊業年度總收入超過5000億元,旅遊産業增加值佔全市地區生産總值比重7%以上。

廣州正在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的道路上全速前進。在此過程中,有了城市文化的不斷助力,廣州文旅行業有望不斷創立國家標桿。(完)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州文旅融合走在前列 構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1-01-05 15:47:12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廣州文化助力形成城市文旅融合加速度,好玩又不失溫情的城市文旅體驗不斷涌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