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來源:人民日報 2020-12-04 12:35:1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指導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們要全面把握“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求,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做好各項工作,努力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一、努力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鬥、攻堅克難,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2019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99.1萬億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16%,預計“十三五”期末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00萬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突破1萬美元,人民生活水準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基本實現;“十三五”時期實現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建議》確定的“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綜合考慮了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充分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從目標導向看,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建議》細化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緊緊錨定了2035年遠景目標。從問題導向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牢牢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從實際效果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著重關注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仍未達到全球平均水準,遠低於發達國家,特別是在創新能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還受制於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十四五”時期,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推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二、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奠定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更加複雜,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從國際形勢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變局加速變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因非經濟因素影響而面臨衝擊。從國內情況看,我國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尤其是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同時更要看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要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建議》強調,發展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在品質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十四五”時期,要圍繞實現這一目標,加快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堅持品質第一、效益優先,確保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堅持振興實體經濟,提升産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補齊産業鏈薄弱環節,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使生産、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託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準動態平衡。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通過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完善配套政策等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加快落實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同時,立足國內大迴圈,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形成全球資源要素強大引力場,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

三、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同時,國際環境的深刻複雜變化對推進對外開放也提出新的要求。要按照《建議》提出的要求,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到2025年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過多年改革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不少束縛市場主體活力、阻礙市場和價值規律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十四五”時期,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要進一步健全公平競爭審查機制,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更加公平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

實踐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十四五”時期,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建設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持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完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完善自由貿易試驗區佈局,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要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深化務實合作,加強安全保障,促進共同發展。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促進國際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四、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一個民族要實現復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要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鍥而不捨、一以貫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核心價值觀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穩定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建議》提出,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不斷提升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

《建議》提出,到2025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産業體系更加健全。圍繞實現這一目標,要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不斷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創造的文藝精品,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産系統性保護,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擴大優質文化産品供給。同時,要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五、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環境保護實現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解決過去多年積累的大量環境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平衡和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加快推進綠色發展。

《建議》提出,要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進一步優化,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綠色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十四五”時期,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多措並舉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繼續開展污染防治行動,持續改善環境品質。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品質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迴圈利用。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法律和政策保障,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

六、民生福祉達到新水準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眾期盼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為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建議》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實現這一目標,要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多措並舉拓展居民收入增長渠道,既要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又要健全各類生産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産性收入;還要不斷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建議》提出,要實現更加充分更高品質就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任務,要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完善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的保障制度,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援體系。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建議》提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要著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要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建設高品質教育體系。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建議》提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制,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要健全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推動特色産業可持續發展。在西部地區脫貧縣中集中支援一批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增強其鞏固脫貧成果及內生發展能力。

七、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顯著優勢,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度建設被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與時俱進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建議》在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完善國家行政體系、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提高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社會治理水準,以及健全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十四五”時期,要錨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要統籌發展和安全,防範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築牢國家安全屏障,建設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要加快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

展望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已經明確,關鍵是要以釘釘子精神狠抓落實。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銳意進取、奮發有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何立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來源:人民日報2020-12-04 12:35:18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確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擘畫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指導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