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樣板房”到“商品房”,5G催生的新業態你感受到了嗎

來源:新華網 2020-11-16 10:21:59

新華社上海11月15日電(記者何曦悅)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要達成5G的使命和願景,創新網路建設與應用開發思維、將櫥窗內的“樣板房”應用變成實際造福大眾的“商品房”是必經之路。

在本週于上海舉辦的2020全球移動寬頻論壇期間,全球運營商、行業機構分享了5G産業的前沿動向和應用探索,共同探討行動通訊技術如何向前再跨一步。

“相比于3G和4G,5G發展速度前所未有。”華為常務董事汪濤説,目前,全球已部署的5G商用網路超過110張,5G站點超過80萬個,5G智慧手機發貨佔比超過60%,短短一年時間,全球5G用戶數已經超過2億。

5G正在實實在在改變人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人們獲取資訊更加便利快捷,業務體驗更加個性化;而面向企業生産,5G網路的引入,從解放雙手、解放雙眼,到未來逐步解放大腦,不僅改變了生産方式,也進一步解放了生産力。

“2019年是5G建設的元年,2020年則是5G運營的元年。”中國聯通北京市分公司網路部副總經理楊鵬在論壇中表示,一張完備的5G網路僅僅只是一個開始,5G網路的能力需要先進技術去發揮更大效能。

華為5G産品線總裁彭紅華介紹,5G為用戶帶來的不只是手機下載速率的提升。此前,華為與電視舞蹈節目合作打造“風暴時刻”,其中4K時空凝結技術讓觀眾得以自主操控,用手指自由旋轉就可切換定格視角。與VR終端設備結合後,用戶更是仿佛來到了舞台中央,能近距離感受舞者360度的絕妙舞姿。

而在工業建設和生産領域,5G也已大顯身手。大會現場,一段機器狗的視頻讓人們仿佛窺見了科幻電影裏的未來世界,北京宜通科創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劉瑋介紹,靈巧的四足機器狗已經應用在北京大興機場服務中心項目建設中,機器狗前端安裝的相機能夠深度蒐集資訊,通過5G網路實時回傳,並能超低時延接受控制信號、做出敏捷反應,實現遠端操控智慧現場巡檢。

華為常務董事、運營商BG總裁丁耘説,諸多行業應用正從“樣板房”走向“商品房”,初步具備了規模複製的能力。在中國,有5000多個5G商用創新項目正在實施落地。在山西陽泉煤礦,通過井下534米的5G網路對採煤機進行遠端控制,能夠減少一半以上的井下工作人員;在浙江寧波港口,實現龍門吊遠端控制,可以提高4倍工作效率。

此外,5G還在引領通信行業建設思維方式的整體轉變。此前數代通信技術都圍繞下行進行資源分配、尋求突破,而上行業務往往被忽視。彭紅華表示,這一情形在5G時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現有的頻譜之上疊加單獨的上行頻譜,可以提升上行速率和覆蓋。

“疫情助推了直播帶貨、短視頻共用等全新應用,手機解析度在不斷提升,直播中往往還有多個終端併發,都需要上行的大頻寬,而上行技術的提升,無疑會徹底改變消費者的網路體驗。”彭紅華説。

工業和資訊化部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已建成近70萬個5G基站,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8億,良好的基礎設施促進了許多基於5G的新應用。但同時,5G網路運維的挑戰以及人們對5G的高期待,也為行業推進帶來了不少考驗。

汪濤認為,展望未來十年,消費者對極致業務體驗的不斷追求、工業互聯場景的多樣性,都將給5G帶來全新的挑戰。5G不僅要進一步幫助人們從物理世界的交互走向虛擬世界的交互,不斷拓展人類連接的範疇和體驗邊界,同時,5G連接物的場景也要被完善。

“面向2030年,蜂窩網路需要承載千億連接,其中絕大部分將依靠5G承載,而到目前為止僅承載了13億物聯。5G需要持續演進,滿足更多樣、更複雜的全場景物聯需求。”汪濤説。

“未來十年將是全球5G産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丁耘説,5G行業應用發展不僅僅是運營商的事,整個産業鏈需要堅定信念,建設、利用好5G網路,共創共用産業價值。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從“樣板房”到“商品房”,5G催生的新業態你感受到了嗎
來源:新華網2020-11-16 10:21:59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要達成5G的使命和願景,創新網路建設與應用開發思維、將櫥窗內的“樣板房”應用變成實際造福大眾的“商品房”是必經之路。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