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網上賣房催著房子上網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0-11-06 10:27:17

“雙11”的臨近使房地産銷售市場的網際網路化趨勢愈發明顯。“地産+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模式正在逐漸滲透並改變房地産業的發展方式。

記者觀察到,京東、天貓、蘇寧等電商巨頭都紛紛賣起了房。天貓宣稱:“‘雙11’來天貓好房,全國一半在售樓盤打折,單套最高能省100萬元,買到就是賺到。”蘇寧易購也稱:“100多家房産品牌參與蘇寧易購‘雙11’百億補貼,甚至有超500套特價房補貼5至7折。”

據天貓官方統計數據,全國範圍共有100多家房企帶著3000個樓盤、共計80萬套房源集體參加天貓“雙11”,特價房範圍覆蓋近300個城市。

房地産業如何在傳統模式轉机型升級,網際網路經濟將如何影響房地産業,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産市場還存在哪些機遇,市場上有哪些潛力獨角獸企業正在出現,它們將解決哪些固有的市場問題?10月28日舉行的“新經濟、新地産、新趨勢——探討大變局下的房地産業”高峰論壇中,數十位行業專家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辨。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牛華勇看到了兩個“平穩”,一是城市增長速度趨穩,二是房價趨穩。“目前,大部分二三線城市增長速度是趨於穩定的,這與近年來樓市調控、貨幣發行、土地價格變化等有一定關係。其次,價格是趨穩的,從宏觀到微觀都不會有大的漲價壓力。”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三季度房地産市場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及銷售額增速持續回升,房地産行業仍然是增長較快的行業。1月至9月,商品房銷售額115647億元,增長3.7%,增速上升2.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6.2%,辦公樓銷售額下降15.7%,商業營業用房銷售額下降17.1%。

“穩定中國經濟有十大指標,其中城市化率、固定資産投資增長率、房地産新增投資增長率三大指標跟房地産有關,儘管強調‘房住不炒’,但中短期內它還是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馮科表示。

房地産市場趨於穩定的情況下,供需錯配亟待改善,新的機遇開始涌現。北京房地産商會會長黎乃超説:“現在缺少平臺,尤其是一手房交易平臺。除了住宅新房,現在還沒有寫字樓的交易平臺,如果把這類平臺做大了,前景也非常廣闊。目前情況下,開發商很需要渠道和地産經紀人作為支撐,增加獲客可能性。”

“在踐行‘房住不炒’的過程中,網際網路+房地産這種模式踐行了新理念。”中國僑聯專家委員會委員、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王可認為,“房地産業造就了全新産業鏈和更多的就業崗位,網際網路+房地産模式為經濟發展雙迴圈添磚加瓦。”

除了開發商去化難度加大帶來的一手房地産經紀增長機遇,以及網際網路時代數據與創新加持帶來的地産行銷模式革新,不同城市在市場分化中形成的渠道競爭也帶來新機會。

抓住新經濟下“地産+網際網路”風口,以及行銷和數據的核心優勢,房拼客應運而生。房拼客創始人、CEO王洪超認為,“房拼客的主要定位是三四線市場,第一是從市場需求角度,開發企業去化難度比較大,需要有專業的團隊、渠道、數據公司去解決這個痛點。第二是從客戶角度,目前想買房的人很多,房拼客能夠為客戶提供新房直拼功能,助力客戶和開發企業搞優惠;第三是為經紀人服務,三四線市場經紀人手中掌握大量數據,但是不能匹配到每個項目或者每個開發企業,導致資源浪費,而我們能夠幫助經紀人從專業角度和服務角度進行全方位的提升”。

疫情也推動了房地産市場的網際網路化進程。今年疫情期間,房企自研小程式和App為線上看房、線上購房提供了新渠道。今年2月份,恒大通過“恒房通”推出線上售房活動,開啟了線上看房、線上選房、線上購房簽約的一條龍服務。官方數據顯示,在三天時間內,恒房通新增用戶300多萬人,累計用戶數超過1000萬人。今年4月,網紅主播薇婭在淘寶直播中售賣復地壹中心的酒店式公寓,有1950萬人觀看,一共售出853張權益券。

分析人士認為,伴隨著産業網際網路的發展,線上化對房産領域的賦能將越來越深入。對於網際網路機構而言,擁有近20萬億元市場規模的房地産行業,始終沒有被很好地滲透和深入影響,而誰能搶佔這個市場,誰就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雙11”網上賣房催著房子上網
來源:經濟參考報2020-11-06 10:27:17
“雙11”的臨近使房地産銷售市場的網際網路化趨勢愈發明顯。“地産+網際網路”的思維和模式正在逐漸滲透並改變房地産業的發展方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