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的“新”指什麼?指新産業、新動能、新環境、新面貌等多元素的集合體;指城市更加漂亮、經濟更有活力、人民更加幸福。
2018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州,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的時代課題。兩年來,廣州深刻把握老城市的時代內涵和新活力的所指所向,將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作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主戰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在這一輪城市更新中主要負責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散亂污” 場所清理整治兩項重點工作,以産業導入作為“新”發展的方向,實事求是地探索城市更新中的“廣州路徑”。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對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進行了專題採訪。
摸清家底打贏村級工業園“翻身仗”
改革開放初期,廣州市的村級工業園曾是企業的“淘金地”,為奠定廣州製造業基礎、助力廣州經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這些村級工業園大多數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自發形成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大量“三來一補”企業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上爆髮式野蠻生長,形成星羅棋佈、形態各異的村級工業園。
隨著時代的發展,過去這些能為農村集體和村民帶來經濟收益的村級工業園,如今成了負累,收益低下的同時還帶來了一系列環保、消防安全等隱患。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副局長張建華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這一輪城市更新,我們更加珍惜土地的價值,通過規劃引領、空間謀劃、産業謀劃相結合,從更加專業的角度去改造更新,形成協調聯動、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態系統。”
“摸清家底找問題是關鍵。”張建華表示,在本輪城市更新中,歷史上首次摸清了全市村級工業園的具體情況。依據廣州市工信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廣州市2705個村級工業園總面積約131.62平方公里,用地面積佔全市現狀工業用地面積的30%以上,産值僅佔全市工業企業總産值的10%,稅收僅佔全市工業企業總稅收的6%。
除了摸清家底,廣州在頂層設計方面,針對性地出臺了十多項政策。市區兩級分別成立領導小組,注重協同作戰,並因區施策立標桿。據了解,在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過程中,廣州尊重各區區情差異,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
2019年,廣州市已經探索出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的五種模式,這五種“廣州路徑”具體包括:以白雲區設計之都為代表的政府收儲模式、以黃埔區橫沙工業園和海珠區粵科裝備園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主導模式、以海珠唯品同創匯和天河智匯Park為代表的運營機構主導模式、以小鵬汽車産業園為代表的龍頭企業主導模式、以白雲安華匯為代表的村集體自主改造模式。
除以上特點鮮明的五種模式外,還有黃埔中國軟體CBD、南沙大塘汽車配套産業園等混合模式的産業園區。
白雲區設計之都就是一例。通過政府主導,該地拆除歷史違建20萬平方米,騰出83萬平方米連片發展空間,吸引建築設計、晶片設計、時尚設計産業集聚,村集體物業租金提升三倍,營業收入將由改造前的5000萬元提升至超百億元。
在海珠同創匯,在微改造基礎上,該地吸引聚集百布(獨角獸企業)、FDC布料圖書館等國內外知名服裝企業進駐,改造前基本無稅收,2019年稅收收入約3500萬元。
中國軟體CBD則通過全面改造,建設超十萬建築體量的國家級創新軟體産業示範基地,匯聚近百家軟體行業領軍企業和獨角獸項目,預計年産值超百億元。
“以上項目的成功,為接下來村級工業園改造提升全面推進樹立了標桿,形成了可複製的寶貴經驗。”張建華表示,“産業主導促轉型是廣州市工信局推動村級工業園整治提升工作中的重要措施,抓好産業導入、産業升級的‘牛鼻子’,就能打造一批高品質發展産業載體和産業集聚區。”
據統計,截至2020年9月底,廣州全市今年已整治提升村級工業園6.6平方公里,完成進度82.5%,新引入企業728家,新增公共服務設施及配套133個,預計新增就業崗位2萬多個。
“改造後,園區環境得到提升、隱患得以消除、産業轉型升級、效益明顯提高。”張建華説,“在開展村級工業園改造中,廣州既從自身發展實際入手,高起點、高標準、高水準、高品質推動村級工業園改造,又著眼于超大城市治理共性問題,探索超大城市製造業轉型升級、産城融合發展新路子,探索超大城市功能修補、生態型産業園區建設新模式,為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廣州經驗,體現廣州擔當。”
經過這一輪城市更新“廣州路徑”的探索,張建華認為:“‘新廣州’是新産業、新動能、新環境、新面貌等多要素的集合體;是新興産業與傳統産業和諧共生、蓬勃發展的廣州;是新廣州人紮根沉下、激情滿懷,與老廣州人和諧相處、共同進步的廣州;是改革種子再次在廣州這座老城市輝煌厚重的文化底蘊中破土、通過改革創新實現新活力的廣州。現在的廣州就是我心目中的‘新廣州’。”
大數據網格化攻克“散亂污”治理難點
城市更新的目的是對城市中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投資和建設,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換功能性衰敗的物質空間,使之重新發展和繁榮。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人口涌入廣州,各類批發市場層出不窮,也曾為廣州經濟發展帶來不小的貢獻,與此同時,違建、違法排污、無牌經營等問題日益加劇,廣州也不得不進行一場“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的革命。
據了解,廣州對“散亂污”場所的清理整治工作自2016年5月開始。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調研黑臭河涌整治時要求開展流溪河流域工業污染整治。2018年8月,按照廣州市市委書記張碩輔的最新部署,廣州市工信局會同廣州市生態環境局共同牽頭開展新一輪強化“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工作,並被廣州市委納入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
廣州市工業和資訊化局副局長張宏偉告訴羊城晚報記者,接到任務後,通過調研、對比發現,廣州的“散亂污”現狀與其他一線城市相比情況有所不同,在整治過程中同樣需要探索“廣州路徑”。“我們將大數據等資訊化手段和網格化手段相結合,採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開展對“散亂污”場所的排查工作。”
記者了解到,所謂“自上而下”,即建成“散亂污”場所大數據監控系統,對疑似“散亂污”場所進行分類歸集、統計分析等,聯手廣州供電局通過用電大數據梳理出排查線索,佈置各級相關部門核實用電戶地址,“如果發現某個地方用電量異常,就需要對這個地方進行排查”。
而在“自下而上”方面,基層排查人員在“網格化”排查的過程中,利用“散亂污”資訊報送微信小程式可一鍵上傳、及時上報,對強化重點區域、重點流域排查整治,做到“鎮街吹哨、部門報到”,“發現一宗、整治一宗,排查和整治效率大幅提高。”張宏偉説。
對於探索“散亂污”整治中的“廣州路徑”,各區因地制宜,以不同方式應對這場“散亂污”的攻堅戰。如越秀區北京街通過“社區共商”模式壓細任務;大東街以“兩分三抓”模式提高工作成效;華樂街以信訪為主線深入排查。番禺區南村鎮的“三封信”宣傳模式;鐘村鎮的錯峰巡查模式和有獎舉報措施等。
而在白雲區,通過開展隨機抽查,深挖“散亂污”資訊;花都區獅嶺鎮開展“地毯式”排查,新雅街將拆違與治理“散亂污”同步進行等。
對於需要搬遷的企業,海珠區還做到“疏堵結合”,如瑞寶街一方面積極協助企業尋找工業園區搬遷落地,一方面規劃建設9個創意産業園推動區域産業轉型升級。
張宏偉表示,“散亂污”場所整治工作以治“污”為核心,聚焦治水、治氣工作中的環境問題,從根本上清理整治一批不符合當地産業佈局等相關規劃的企業(場所);一批不符合産業政策及登記手續的企業、攤點、小作坊;一批不能實現達標排放的企業(場所),使得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城市環境人居得到進一步改善,為育新機、開新局打下堅實的基礎。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廣州市工信局會同廣州市生態環境局、水務局等部門,組織各區政府、鎮街累計完成排查整治“散亂污”場所約5.7萬個,其中關停取締類約3.4萬個,整合搬遷類約2000個,升級改造類約2.1萬個。
然而,“散亂污”問題的隱蔽性和複雜性導致了其容易“死灰複燃”的特點,廣州市下一步將繼續進行防範,構建長效機制,鞏固整治成效。具體措施有:完善機制體制,加大宣傳力度;壓實工作責任,加強動態監管;加強督辦和通報。據了解,廣州市工信局已對新一輪“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工作進展情況進行了18次通報,全市175個鎮街已完成區級“散亂污”場所清理整治驗收工作。
對於廣州城市更新,張宏偉説:“廣州經歷了兩千多年的發展,在這一輪城市更新中將會煥發出新的活力,希望能夠將廣州打造成為一個更加宜居宜業的城市,讓城市更加漂亮、經濟更有活力、人民更加幸福。”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