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異地互認互貸正加速公積金制度改革“破局”

來源:人民網 2020-10-20 20:11:14

近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武漢、長沙與“觀察員”城市黃石、岳陽等共20個城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合作公約》,就發展住房公積金異地個人貸款業務,拓寬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範圍等達成了共識。

此前,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住建部門就共同簽署了《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從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跨地區購房資訊協查、異地貸款證明資訊互認、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內試點統一購房提取業務政策等9個方面率先合作。寧波等城市提出,在當地合法穩定就業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三省一市繳納的社會保險在申請落戶寧波時可累計納入該市繳納年限。

自1994年國務院提出全面推行住房公積金制度開始,20多年來住房公積金在住房市場化改革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公積金制度改革的問題被廣泛關注,公積金流動性不足,提取公積金門檻高,公積金繳存面窄等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琳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住房公積金互認互貸是發展趨勢,既有利於人口流動和城鎮化的推進,也增大了公積金制度自身的吸引力,對公積金制度擴面有好處。

以下為採訪全文:

人民網房産:我國的公積金制度有什麼特點?

劉琳:住房公積金制度自成立以來一直是屬地化管理,2019年末,全國共設有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341個,未納入設區城市統一管理的分支機構139個,分別由各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管理運作。

人民網房産:伴隨著市場經濟結構的變化,我國公積金制度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劉琳:近年來,公積金屬地化管理制度的缺陷越來越突出,例如,由於資金不能跨地區流動,住房公積金流動性不足和流動性過剩的情況同時存在,住房市場熱度高的地區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下降、排隊貸款等屢屢發生,住房市場熱度低的地區住房公積金大量沉澱。

從繳存職工方面看,由於只能在繳存地按照規定使用住房公積金,不能跨地區提取,不能適應大量流動就業人口的現實,因此,多年來私營企業的住房公積金繳存率一直不高。大量私企和個體就業人員並沒有享受到這項福利制度安排,而這些人往往是住房條件較差、住房支付能力不高的群體。

伴隨國內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更多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

例如,繳存面窄,全國公積金繳存職工數僅佔城鎮全部就業人口的1/3左右;私營企業職工繳存意願不高,2019年我國私營企業職工佔比為68%,但新增住房公積金繳存職工佔比僅為33%;繳存職工中中高收入群體購房使用率較高,近年雖然增加了租房提取政策,但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向補助問題等。住房公積金制度成為主要面向國有單位、中高收入群體的一種福利安排,制度定位亟需根據經濟結構的變化、住房問題的轉變而進行調整。

人民網房産:公積金制度改革完善的方向是什麼?

劉琳:住房公積金制度的改革方向討論多年,爭議較大,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取消住房公積金制度,以減輕企業負擔;二是將強制性繳存改為自願繳存,改革住房公積金制度為政策性住房金融機構;三是與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合併,實行“三金合一”的制度改革。

從發展歷程來看,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一種普惠性福利,包括針對所有繳存職工的所得稅優惠、貸款利率優惠和單位繳存額等,根據社會福利主義理論,在沒有另外可替代的福利制度出現之前,住房公積金制度不宜簡單取消,改革完善的方向應是讓更多住房支付能力不足的群體能夠享受到這項福利制度安排。

人民網:完善公積金制度應先走哪一步?

劉琳:不管未來住房公積金制度是改革為住房政策性金融機構還是實行“三金合一”,住房公積金的管理制度都要率先改革完善,例如,打破現有的屬地管理制度,成立省級平臺甚至全國平臺,實現住房公積金資金的跨區調劑、統一管理;實現各地住房公積金的互認互貸,支援繳存職工的住房消費,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專家:異地互認互貸正加速公積金制度改革“破局”
來源:人民網2020-10-20 20:11:14
近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武漢、長沙與“觀察員”城市黃石、岳陽等共20個城市共同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合作公約》,就發展住房公積金異地個人貸款業務,拓寬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範圍等達成了共識。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