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擬立法:環境保護不力,幹部將被嚴肅問責終身追責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9-24 12:56:20

9月23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草案)》提請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條例草案提出,突破生態保護紅線、擠佔生態空間、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力的領導幹部,將被嚴肅問責、終身追責。一旦對生態涵養區的生態造成破壞,將按“平方米”進行處罰,每平方米擬處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綠色發展方面,將引導生態涵養區發展生態旅遊、精品民宿、智慧物流等新興業態。

破壞涵養區生態擬按“平方米”處罰

本市生態涵養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五區,以及昌平、房山兩區的山區。全市約80%的林木資源、60%的水資源、65%的濕地均位於該區域。生態涵養區是首都的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是城市“大氧吧”和“後花園”。

人人都可以參與生態涵養區的保護。條例草案提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依法獲取生態涵養區相關資訊,對破壞生態系統、損害自然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和控告。社會公益組織可以依法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

條例草案提出,在生態涵養區從事開發土地、礦藏、築壩、修路、建設等活動,造成生態破壞的,將由生態環境部門處每平方米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對突破生態保護紅線、擠佔生態空間、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力的領導幹部,有關部門應當嚴肅問責、終身追責。因實施污染環境、破壞行為造成生態涵養區生態破壞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鼓勵發展精品民宿農村電商等新業態

只要符合條件,生態涵養區的“青山綠水”,也可以合理經營,走綠色發展之路。

條例草案提出,有關區政府應當結合功能定位、自然稟賦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承接中心城區疏解的適宜的功能和産業。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推動適宜的重大活動、重大項目在生態涵養區落地。

哪些新興業態發展受到鼓勵?條例草案提出,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制定支援政策,鼓勵和引導生態旅遊、精品民宿、森林康養、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智慧物流、數字經濟、科創智慧等適宜生態涵養區的新興業態發展。

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條例草案提出,相關部門應當推動高等院校向生態涵養區佈局,實現每個區有高等院校。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高中心鎮的醫療衛生保障水準和院前醫療急救能力,實現每個區有三級醫院。

制定點狀供地政策 破解産業發展難題

如何做到“不讓保護生態環境的人吃虧”?條例草案提出建立健全專項補償、綜合補償機制。市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推動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符合條件的生態資源資産化、可量化、可經營,通過資金支援、産業扶持、就業幫扶等多種方式加大對生態涵養區的支援力度。同時,從土地、資金、人才、考評機制等方面為生態涵養區發展進行保障。

嚴控違建別墅,確保農業用地。條例草案提出,有關區政府應當依法加強農村集體土地的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禁止以農用地流轉的名義進行非農業建設,嚴禁利用流轉的農用地建設或者變相建設旅遊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別墅、私人會所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制定,應當優先保障生態涵養區公益事業、市政基礎設施、鄉村産業、險村險戶搬遷等項目的建設用地需求。市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生態涵養區産業發展需求,制定建設用地點狀供地政策。

鼓勵和引導教育、醫療等專業人才和高校畢業生向生態涵養區流動。建立區政府結對協作機制,通過給予財政資金、承接功能疏解、支援綠色産業發展、幹部人才交流等多種方式,推動生態涵養區與其他區域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此外,生態涵養區績效考評機制應當突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導向,涵蓋結對協作、區主要負責人推動、長效機制建立、重大活動和項目合作、綠色産業共建等內容。考評結果作為有關區各級黨政領導幹部獎懲任免、市級財政轉移支付額度分配的依據。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北京擬立法:環境保護不力,幹部將被嚴肅問責終身追責
來源:北京日報2020-09-24 12:56:20
9月23日,《北京市生態涵養區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條例(草案)》提請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條例草案提出,突破生態保護紅線、擠佔生態空間、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力的領導幹部,將被嚴肅問責、終身追責。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