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量化“T+0”策略喜憂參半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0-09-11 11:34:35

近年來,量化“T+0”一直是部分A股市場私募喜好的策略。隨著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正式落地,量化私募也喜迎利好。一方面,創業板個股漲跌幅的放寬和新股上市即可融券交易利於量化“T+0”策略施展手腳;另一方面,創業板對超過有效競價範圍的限價申報暫存于交易主機,能夠提高挂單成功率。

不過,近期創業板成交額連續放大,對A股市場其他板塊形成“虹吸”效應,其他板塊整體波動率和成交額下降,也制約了量化“T+0”策略的效果。

漲跌幅放寬利好量化“T+0”

“如果標的波動率變高,肯定會被量化‘T+0’策略優先選擇。漲跌幅放寬後,市場對創業板股票的關注度肯定提高了。”一位量化私募人士説:“我們的策略沒有太大調整,主要是修改系統對個股漲跌幅的預測參數。”

據該人士介紹,高頻量化“T+0”主要有做市、套利、短時預測三種模式。目前在創業板主要進行的是短時預測模式,這個模式是通過成交情況、盤口挂單等數據,預測5至10分鐘內個股的漲跌幅進行交易。“本質上就是高拋低吸賺差價,在有倉位的情況下,先買後賣做多,或者先賣後買做空。”

另一位私募人士進一步指出,由於註冊制下創業板新股上市後即可作為融資融券標的,因此對這些新股的“T+0”操作無需事先建好底倉,可以先當日買入,而後高位融券賣出,也可以當日先高位融券賣出,低位時再買入。

利好之下,創業板市場近期的融券餘額增幅也高於整體A股市場。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8日,創業板股票的融券餘額為52.35億元,較8月21日增加了6.95億元,增幅為15.31%,同期整體A股市場融券餘額的增幅為13.44%。

操作新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實施的一些交易新規也為量化“T+0”策略提供了一些操作新機會,比如“打板”機會。

一家中型量化私募表示:“我們的‘T+0’策略在個股標的臨近漲跌停時會有一些特殊處理。比如,有些策略會在上漲幅度距離漲停板還有1-2個百分點的時候去追漲,希望後續個股能夠漲停;或者個股跌停板快開板的時候,主動在跌停上買入成交,從而賺取開板後的差價。”

其實,“打板”操作在量化“T+0”策略中一直存在,但創業板的報價機制相比科創板更利於量化“T+0”策略施展手腳。具體而言,科創板對超過限價的報價單,直接視為廢單,但創業板對超過有效競價範圍的限價申報暫存于交易主機;當價格波動使其進入有效競價範圍時,交易主機自動取出申報,參加競價。

“這種暫存機制,有利於量化‘T+0’策略提前在相應價位挂單。”前述中型量化私募解釋説:“由於科創板對超過限價的報單直接作廢,因此在快速拉升的行情中,尤其是拉漲停的行情中,可能會出現報單頻繁失敗,未能在理想價格成交的情況,這時候提前挂單的好處就顯現出來了。”

出現“虹吸”效應

創業板交易新規能夠為量化“T+0”策略增厚多少收益?一家大型量化私募人士表示:“‘T+0’策略平均下來每個交易日賺的不是很多,扣除手續費等成本,能夠有5-10個基點的收益就很不錯了,也就是平均每天實現交易額的萬分之五至千分之一的收益,主要是靠概率取勝。同時,量化‘T+0’策略還需要不斷更疊升級,避免策略失效。”以此計算,較好的量化“T+0”策略年化收益率可以超過12.5%。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創業板成交額連續放大。同花順數據顯示,9月9日創業板成交額超過4000億元,而滬市成交額僅約3410億元。創業板成交連續放大帶來的“虹吸”效應,也對其他板塊的量化“T+0”策略操作形成制約。

浙江一家量化私募的人士便表示:“我們的量化‘T+0’策略不局限于創業板,其他板塊也有。近期創業板低價股波動很大,成交額很高,‘虹吸’效應顯著,主機板成交額有所下降,主機板個股波動率整體下降,制約了策略發揮。事實上,不僅波動率很重要,個股的換手率和成交量對量化‘T+0’策略的影響也很大。”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私募量化“T+0”策略喜憂參半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0-09-11 11:34:35
近年來,量化“T+0”一直是部分A股市場私募喜好的策略。隨著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正式落地,量化私募也喜迎利好。一方面,創業板個股漲跌幅的放寬和新股上市即可融券交易利於量化“T+0”策略施展手腳;另一方面,創業板對超過有效競價範圍的限價申報暫存于交易主機,能夠提高挂單成功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