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資金面供求有望平衡 貨幣市場利率將微降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20-08-31 09:12:04

隨著資金面回暖,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重現凈回籠,表明近期資金密集投放已告一段落。業內人士認為,展望9月,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壓力猶存,預計隨著財政支出加快、力度加大,財政庫款撥付將對流動性供給形成一定支撐,加上央行有望適時提供支援,流動性供求將總體平衡,資金面壓力趨緩,資金價格可能較8月略微下降。

操作力度出現變化

在累計投放超過兩萬億元資金後,央行開始調整始於8月上旬的本輪“補水”行動。

上周,央行繼續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開始出現變化。央行上周共開展8100億元逆回購操作,為今年以來第三高的水準,其中6600億元的操作在當周前三個交易日進行,到上週五已收縮至500億元規模。在對衝到期的央行逆回購和中期借貸便利(MLF)後,上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實現凈投放500億元,遠少於前一週的4600億元,其中上周後三個交易日均出現凈回籠。

市場資金面回暖,貨幣市場利率紛紛從半年來高位回落。上週五,在銀行間市場上,7天回購利率(DR007)報2.22%,已較月內高位回落約10基點;隔夜回購利率(DR001)已較月內高位回落約100個基點。

“補水”特徵明顯

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出現變化或標誌著本輪資金投放已近尾聲。

央行數據顯示,8月7日至28日,央行共開展19800億元逆回購操作、7000億元MLF操作和500億元中央國庫現金定存操作,累積投放超過2.7萬億元、凈投放將近1萬億元,操作力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在近期均十分罕見。

即便如此,在超儲率偏低、流動性偏緊背景下,這一系列動作仍帶有鮮明的“補水”特徵,旨在緩解流動性緊張和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隨著投放累積效應顯現,加之財政支出力度加大,月末流動性供求形勢將逐漸趨緩。

從短期看,有財政支出支援,資金面平穩跨月已不成問題,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可能延續。

財政支出料加碼

資金面間歇性緊張、央行大手筆投放、14天逆回購重現,讓8月貨幣市場顯得不平淡,也讓後續流動性形勢引起更多關注。展望9月,業內人士認為,前期投放資金到期回籠可能帶來一些擾動,政府債券發行繳款造成的影響仍不容忽視,但財政支出有望增加流動性供應,央行適時調節可保證資金面總體平穩。

過去兩周央行投放力度較大,且主要運用逆回購等短期工具,市場將面臨較大規模的流動性工具到期影響。統計顯示,本週將有7500億元央行逆回購到期。

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對流動性造成的影響仍不容忽視。繼8月後,9月可能仍處於政府債券發行高峰期。業內人士稱,三季度屬債券發行的傳統旺季,此前財政部要求儘量在10月底前發完今年的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因此預計9月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將維持較高水準。一般來説,一月之中,下半月債券發行往往較為集中。到9月中下旬,政府債券發行繳款仍可能對流動性運作帶來影響。

不過,9月通常是財政支出大月,月末財政大額支出會增加流動性。“財政支出在9月很可能大規模釋放流動性。”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稱,以往數據表明,下半年財政支出多增的時段主要集中在9月和12月兩個月。目前,財政支出有加快跡象,9月財政支出力度可能比往年更大。

綜合考慮,9月流動性供求有保有壓,總體形勢可能略好于8月,但資金供給高峰與需求高峰在時點上存在錯位,需央行適時開展操作,以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8月中下旬這波操作,恰恰表明央行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態度沒有變。

“去年以來有一個比較顯著的特點,就是季月流動性往往不緊,表明央行在季度壓力較大的時點往往會更加關注資金面的變化。”明明預計,9月流動性風險不大,資金價格水準可能較8月有所回落。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9月資金面供求有望平衡 貨幣市場利率將微降
來源:中國證券報2020-08-31 09:12:04
隨著資金面回暖,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重現凈回籠,表明近期資金密集投放已告一段落。業內人士認為,展望9月,政府債券發行繳款壓力猶存,預計隨著財政支出加快、力度加大,財政庫款撥付將對流動性供給形成一定支撐,加上央行有望適時提供支援,流動性供求將總體平衡,資金面壓力趨緩,資金價格可能較8月略微下降。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