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核心區控規全文發佈,專家帶你看規劃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8-31 08:00:46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8月30日,核心區控規全文發佈,來聽聽專家們怎麼看規劃的。

1、楊保軍:“一核兩翼”帶動京津冀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

首都功能核心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區,一句話概括就是“一核兩翼”的關係。核就是主體,兩翼是兩個翅膀,兩個翅膀帶動著主體,主體指揮兩個翅膀,構成帶動整個地區發展的核心。

應該説之所以有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因為要更多的突出首都功能,北京既是我們首都的所在地,同時又是一個超大城市,那麼這裡就有兩重功能,都要發揮好。一個作為超大城市,走向世界性的城市,她本身有著兩千多萬的人口,有過萬億的經濟總量,承載經濟、社會、文化各種活動,但同時又是一個大國的首都,特別是當中國越來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時候,可以想見大國首都的許多功能會不斷的得到補充,得到加強。

為了讓我們的大國首都功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就需要有一個北京城市副中心來分擔地方性的事務,當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帶動東部片區的發展。河北雄安未來的定位是一個科技創新中心,也是為了把北京聚集的人才、科技力量釋放出來,但是釋放的平臺不在北京,釋放的平臺應該是在河北雄安新區。所以北京是源,河北雄安是流,通過雄安再來帶動和促進河北的發展,所以是三者之間是分工和協同。

北京的首都功能核心區突出強調的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而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多強調的是經濟的功能,當然還要有一個重要的使命,就是要服務保障好核心區的功能發揮。河北雄安新區主要是依託北京疏解的一部分優質高端的資源來産生動力,帶動更大範圍的冀中南地區的發展。

2、李曉江:京津冀的核心是首都

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李曉江: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綱要,對京津冀的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我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城市群,我們國家也有,珠三角、長三角。

京津冀的不同在哪?就在於那句話,“首都為核心”,她是首都所在地。所以,京津冀的定位就決定了北京在京津冀中具有核心地位,安排好首都功能是北京發展最重要的使命。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四個定位,第一句話也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所以我們講京津冀的核心是首都,首都的核心是政治功能,所以服務好中央政務是北京發展、京津冀發展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務。

京津冀協同發展作為國家的一個空間戰略、區域戰略,我們看到有三步非常明顯的空間性的戰略,第一步是明確通州作為北京的城市副中心,第二步是設立雄安新區,第三步是編制首都功能核心區規劃。

這三個區域其實在承擔著不同的職能,這三個職能原來都集中在北京的核心地區或者核心區的周圍,但是通過這樣的一種空間調整,把北京的行政功能轉移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這樣的話能夠減輕北京中心區的壓力,同時又能夠保障北京作為一個兩千萬人口的城市的正常運作。

然後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雄安新區的目標很明確,首要任務是承接著疏解的北京非首都功能,同時也承接首都地區發展的一些功能外溢甚至增量,所以它不僅僅是一個被動地承接,它是創造一個新的發展區域,來平衡這個區域的空間格局。

到第三步明確北京的東、西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這樣的話讓北京的最核心的地區,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出去了,其實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首都職能。

另外我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點,從規劃師的角度來講,這樣做實際上從根子上保住了北京老城。對於歷史文化的保護,對於老城城核心區的保護,從規劃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衍生的結果。

3、石曉冬: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有四大亮點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技術負責人石曉冬: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的特點和亮點可以總結為四個體系:

第一個是搭建了開門編規劃的組織體系。體現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加強規劃的頂層設計與堅持問計於民等措施統一起來,為支撐核心區保護更新精細化的要求,我們組織了21家深耕核心區規劃設計的單位,形成了300多人的團隊,同時也發動了32個街道,百餘名街區更新的責任規劃師,以及上百名街道、社區的基層工作者,參與到規劃方案的編制中,這個也是首次。

同時規劃在編制過程中也徵求了市級的25個部門,49位權威專家的意見、建議,在公示期間,除了北京規劃展覽館作為主展館外,在核心區32個街道分別設立了微展廳,據統計參觀的人次達到了13000多人,在家門口辦展廳就是徵求老百姓對規劃的意見。

公示過程中收集到了1269份社會大眾的意見和600多條專家的意見,我們逐一進行了研究,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也要確保規劃編制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規劃裏面來。

第二個是建立了面向實施的技術體系。針對核心區在首都功能保障、人居環境改善、歷史文化保護、公共空間營造、公共服務改善等方面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實際要求,這次規劃充分考慮了這是在老城區的規劃,以及採用了街區保護更新這個工作的特點,突出了規劃的顆粒度,也就是非常細、非常可感知。下繡花功夫,對核心區現狀約2百萬常住人口、3.6萬宗各類權屬的土地,還有25萬棟建築,百街千巷,10005棵古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對32個街道、183個街區、400多個社區、大約3600個地塊,進行分級分類指導,針對核心區的人、地、房之間的複雜匹配關係和空間資源非常有限的特點,增加了規劃實施的一個時間維度,建立以時間換空間的規劃思路。

第三個是總結了老城保護的公共空間體系。這次核心區控規強調緊密圍繞老城核心價值,做好保護和傳承,精心保護好這張中華文明的金名片,保護好兩軸,即中軸線和長安街,保護好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的歷史格局;豐富和拓展保護對象,增加對地下文物埋藏區、歷史街巷、歷史名園、革命史跡的保護,共明確了11類保護對象。

通過規劃,我們也要求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範圍從佔老城的33%,未來要提高到38%,接下來也會逐批公佈歷史建築的名錄,同時要精心打造10條文化探訪路,體驗四種文化;營造36條特色景觀視廊,棋盤式的林蔭街巷,大量因地制宜、尺度親切的小微綠地公共空間,形成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融、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公共空間體系,描繪鮮活生活圖景。

第四個是在規劃編制中形成了“1+1+32”的成果體系。這次規劃的成果進行了一個系統性的考慮,形成了一本規劃文本,一本街區保護更新導則和32冊控規圖則的成果體系,滿足規劃組織實施的需要。

4、吳唯佳:將政務保障和民生改善統一起來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首都區域空間規劃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吳唯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們國家翻開了一個新的歷史篇章,首都中央機關在北京工作跟老城融合在一起,面臨兩方面的挑戰,一個怎麼更好的使中央機關高效運轉,另外一方面來看怎麼把古都保護好。

在一個古都裏這麼多年生活的老百姓,解放初的時候一百多萬,現在將近兩千萬,人越來越密,怎麼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這一版規劃最大的亮點,我認為在於很好的解決了名城的保護、中央機關的高效運轉、老百姓生活的改善和國家形象、國家窗口的展現之間的關係,確實花了很大的力氣,也做了很細的工作,許多都是開創性的工作。

特別是講到了要精治、共治、共用,建設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我認為要建設一個世界一流的、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非常有必要,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在編制過程中確實是做了很多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開頭,也翻開了新的篇章。

5、張傑:規劃讓老城保護站上新起點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遺産中心副主任、清控人居遺産院院長張傑:

我覺得這次規劃的一個突出亮點就是站位高,理念先進。在過去的一二十年,國際遺産界對於歷史城市保護的理念,包括中國自己的實踐都形成了很多先進的理念。應該説北京老城保護的規劃實踐過程中,很好的創新、應用,或者探索了很多新的理念,所以我覺得它的站位高和理念先進是奠定一個高水準科學規劃的基礎。

另外就是我們國家過去幾年有幾件大事,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雄安新區的建設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所以這次整個老城的規劃,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劃,是在一個大的區域視角下佈局的一個重要舉措,或者舉措的構成之一,所以它有一個區域的視野,這在北京老城保護規劃裏,整個過去的歷史中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也是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再一個,就是這次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它從保護這個角度來講,完善了過去以往很多年的探索,大家摸索的一些體系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且以這樣一個高規格的規劃成果的形式把它落下來,從這個角度來講對全國都是一個重要的示範。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首都核心區控規全文發佈,專家帶你看規劃
來源:北京日報2020-08-31 08:00:46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8月30日,核心區控規全文發佈,來聽聽專家們怎麼看規劃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