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深圳:幸福從哪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0-08-19 08:15:31

深圳那麼小,人那麼多,可是為什麼還會有人從世界各地、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

答案可能有很多,但深圳特區成立40年來“將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體市民”,增強市民尊嚴感、獲得感、幸福感的生動實踐,應該是最好的詮釋。

深圳“上班族”張先生每天下午會收到一條短信,他從短信知道兒子已經放學回到龍崗坂田街道新雪社區上雪村的家中。這是上雪村所在的寶崗派出所推行一項便民服務功能。

一直以來,深圳城中村的流動人口密集且遷移頻繁,治安要素複雜。以寶崗派出所為例,轄區人口22.6萬,其中流動人口就有20.7萬,出租屋多達13.7萬間。面對流動人口管理難題,寶崗派出所近年來探索創新警務機制,借助現代化科技手段,全面升級城中村視頻門禁系統,搭建完善與民互動的橋梁,成為深圳基層治理的典範之一。在公安部全國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榜單中,寶崗派出所名列其中。

在《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20年7月發佈的2019-2020年度“中國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單,深圳以高分值高滿意度躋身榜單之列。深圳列入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既是對深圳改革開放成果的一次大檢閱,也是對深圳民生幸福的一次大考量。

城市不應該是鋼筋水泥的冰冷森林,而應該是溫馨和諧的幸福家園。深圳在重大民生領域改革精準全面,共用機制更加公平普惠,從小處切口、點上發力,縱深推進民生領城改革,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深圳率先實行第二次住房制度改革,出臺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制定封閉流轉、財産收入線、規劃建設等改革配套細則,形成多主體住房供應新格局。

教育、醫療服務的不足,是這座城市面臨的最大的“成長中的煩惱”。

針對市民反映的高中學位緊缺問題,規劃佈局建設“高中園”。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高水準大學建設提速,深圳技術大學校園建成並獨立招生,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永久校區投入使用。

深圳完善醫療領域體制機制改革,被確定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首批國家級示範市,4項改革入選全國35項醫改重大典型經驗。以獲全國推廣的“羅湖模式”為樣板,全面推進基層醫療集團建設。目前,深圳全市醫院和社康機構實現檢查結果互認互通,兒童近視防控等公共衛生服務水準不斷提升;抗腫瘤等6種高價藥物進入重疾險保障範圍,高血壓、糖尿病等門診用藥納入醫保報銷,報銷比例最高達80%……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深圳九大類民生支出超過3000億元、增長9%,新增就業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2%,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160元、居全國首位。

2016年,深圳率先系統性提出“建設中國首個兒童友好型城市”目標,在城市治理中引入兒童視角,完善城市公共政策體系,構建適合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城市環境,其參與面和影響力擴展至港澳地區,成為促進灣區婦兒事業融合發展的新熱點,並獲得首屆“中國城市治理創新優勝獎”。

截至2019年底,深圳兒童友好試點社區、街道、園區69個,學校17個,圖書館11個,醫院13個,兒童友好實踐基地21個,100多家單位提出共建兒童友好實踐基地;公共場所母嬰室建設連續3年納入政府民生實事,今年1季度已提前完成2020年底建成800間以上的目標任務。

關於幸福,每個人的注解不同,而民眾安全感是走向幸福的第一張通行證,除了平安深圳建設外,“舌尖上的安全”也是近年來深圳官方與民眾的關切點。2020年6月,深圳成為廣東第一個摘得“廣東省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稱號的城市,為深圳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邁出關鍵一步。據統計,2015年至2019年,深圳市食品安全經費投入年均增長約16%,2019年達到了3.82億元,實現抽檢量從2014年的5.7萬批次提高到2018年的14.1萬批次,抽檢覆蓋率達到9.36批次/千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賦予深圳“五大戰略定位”,其中明確的“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人民的美好生活”的目標,正在這一串串數據中得到體現。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深圳作為國際口岸城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學有序防控應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民眾生命健康和民生需求;在推進“六穩”“六保”過程中,政府大數據多跑路,讓民眾辦事少跑腿,把惠企資金和惠民紅包送到服務對象的賬號裏。

“我去過世界上許多國家,見識過許多美好城市。深圳,正在成為一座這樣的城市”。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十一到深圳擔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後説。(完)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通訊:深圳:幸福從哪來?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0-08-19 08:15:31
深圳那麼小,人那麼多,可是為什麼還會有人從世界各地、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