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剛兌”!銀行理財發力轉型

來源:經濟日報 2020-08-17 09:04:39

當前,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轉型,已成為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重要改革方向。但經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對於銀行理財凈值型産品,消費者表示出接受難、接受慢的情況。銀行理財産品轉向凈值型是一次脫胎換骨的改變,是對金融機構自身綜合能力的一次大考。金融機構要抓住這次機遇,儘快完成投資者教育,提升運營管理、投資研究等核心競爭力,實現資産管理業務的成功轉型。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金融機構資金端和資産端産生雙向衝擊,銀行理財産品轉型壓力也隨之加大。7月31日,央行正式宣佈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到2021年底,為機構提供了“喘息”空間。但延長並非暫停,過渡期也總會過去,作為資管行業中的“老大哥”,銀行理財的轉型格外受到關注。

目前,不少銀行理財産品已從預期收益型轉向凈值型。銀行理財轉型之路走得怎麼樣?還剩下哪些難啃的“硬骨頭”?未來發力點會在哪?請看經濟日報記者的調查。

一場脫胎換骨的改變

資管新規指的是2018年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是關於資管業務頂層設計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國資管業務穩健發展奠定基礎、指明方向。其中,對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轉型提出明確要求。多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按照資管新規規定,在向凈值型銀行理財轉型過程中,金融機構面臨著運營管理、投研能力等多方面挑戰。

6月中旬以來,有關“穩健型銀行理財産品浮虧”的新聞持續發酵。起因是在社交平台中盛傳的兩張圖片,其中一張是客戶投訴平安銀行的理財産品虧損,另一張是招商銀行理財子公司某款産品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為-4.42%,這兩款産品都是中低風險。

在眾多投資者眼裏,中低風險的穩健型銀行理財産品永遠不會跟虧損沾邊。“最多就是沒有收益,怎麼也不可能‘虧本’啊。”在採訪中,不少投資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針對這種局面,投資者教育成為銀行等金融機構亟需加強的部分。然而,這也僅僅是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眾多難題中的一個。“這是一輪脫胎換骨的改變。”業內人士形成了這樣的共識。

分析去年上市銀行年度業績報告可以看出,17家上市銀行中,凈值型産品佔非保本理財産品的比例超過50%的有9家,超過40%的有13家。整體來看,上市銀行的凈值化轉型程度已相對較高。其中,凈值化轉型完成度較高的主要是中型銀行。“因為中型銀行理財業務餘額體量不算巨大,凈值化改造難度不會太高。同時,這些銀行本身有一定的投研實力積累,對凈值化轉型能起到助推作用。”普益標準研究員王晨宇表示。

除銀行外,記者調查發現,截至今年8月12日,銀行理財子公司登記的存續理財産品共計1510隻。從産品類型看,當前理財子公司主要發行的産品包括固定收益類、混合類和權益類3種類型。其中,固定收益類産品佔比最高,共發行1138隻,佔總發行數量近八成;混合類産品也逐漸增多,達到369隻;權益類産品僅有3隻發行,且産品風險等級為中高風險。

理財子公司規模壯大

理財子公司在此次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制度,2018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根據《辦法》第十四條,商業銀行應當通過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以此強化法人風險隔離。

《辦法》發佈當月,銀保監會批准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申請,拉開了理財子公司批准設立的序幕。2019年6月3日,我國第一家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開業。截至目前,已有14家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最近的為6月29日開業的渝農商理財,這也是全國農商行及西部地方銀行首家開業的理財子公司。

“各家理財子公司開業以來,在品牌與客群建設、母子公司統籌協同機制、銷售渠道拓展等方面有諸多好的研究和嘗試,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劉興華表示,理財子公司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成果,有鮮明的銀行係資管特色,風險防控體系與防控能力和銀行一脈相承。在他看來,通過母子公司統籌協同,理財子公司能夠依託銀行的網點與客戶資源構建渠道優勢,並運用金融科技提升數字化經營能力,實現精準行銷以及組合管理能力提升。

但需要看到的是,資管新規出臺後,禁止多層嵌套,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政策上受到了更多限制,如何獲取穩定高額回報是擺在理財子公司面前的難題。“目前理財子公司尚處於探索時期,在産品線佈局時,往往受到投研、運營管理等方面的掣肘。”招聯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表示,在投研方面,理財子公司在固收類資産投研方面繼承了銀行優勢,但權益類資産的投研能力和大類資産配置能力亟需提高。在運營管理方面,凈值型産品與預期收益型産品在運營管理方面存在顯著差別,理財子公司的投顧平臺、産品銷售系統、投資交易系統、風險監控系統、估值和會計核算系統等均面臨重塑。

劉興華也坦言,資産管理的核心是“募、投、管、退”,理財子公司在“投”的方面存在提升空間,還需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打造佈局完整、特色鮮明的産品體系,構築長期核心競爭力。

“1元理財”吸引更多客戶

理財子公司的出現,降低了銀行理財的門檻。《辦法》明確指出,理財子公司不再設置理財産品銷售起點,不強制要求個人投資者首次購買理財産品進行面簽。

分析理財子公司已發行的産品可以發現,投資起點為1元的個人産品佔比超過四成,機構産品近六成,積極順應了銀行理財“1元時代”趨勢,抓住了“長尾”客戶群。

但想要留住客戶也非易事。一位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一邊是銀行理財産品收益越來越低,一邊是各機構競爭客戶,再加上部分客戶不太接受凈值型産品,總之挺難的。”

在業內專家看來,“難接受、慢接受”也是源於思維慣性,畢竟預期收益型産品已推行多年,且兩類産品的差別很大。比如,在産品收益判斷上,凈值型産品沒有預期的投資收益,僅有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是産品管理人根據市場環境、投資能力、策略配置等因素設定的一個比較基準。但預期收益型産品通常在發行時設定一個預期收益,到期按照預期收益兌付本金利息。

與預期收益型産品相比,凈值型産品不存在剛性兌付,投資收益除繳納管理費等費用和超額業績提成外,盈虧都歸投資者。對比來看,凈值型理財産品與公募基金相似,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實際用戶獲得的收益僅與産品凈值有關。

理財轉型後,如何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者?在業內看來,一方面要保證産品收益,另一方面則要推出更多創新服務,包括推出更多“1元産品”以滿足普通投資者的理財需求,引導資金量較少的群體進入理財市場。“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收益率固然重要,但並非理財業務的全部。理財業務未來的關鍵在於以客戶為中心,提供資産管理綜合服務。”中郵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吳姚東説。

與此同時,工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總裁唐淩雲表示,將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等新科技,提升和創新資管業務的服務模式和應用場景,助力資管業務發展。光大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旭陽也提出,將使用智慧投顧、智慧投研、大數據等技術進行宏觀經濟形勢判斷,還將應用區塊鏈等新技術,把握從傳統資産到另類資産再到數字另類資産的方向和趨勢。

權益類産品是發力重點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權益類投資領域將成為理財子公司未來業務新的增長點。

記者調查發現,過去一年裏,儘管理財子公司在産品類型與投資模式上均發生不少變化,但從已發行産品類型看,銀行理財子公司凈值型産品發行以固收類産品為主,權益類産品發行較少,在權益類投資領域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統計數據顯示,從銀行非保本理財産品數量來看,2018年5月以來,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産品中,標明産品類型的理財産品仍然以固收類産品為主,佔比達84.16%,其次為混合類理財産品,佔比達14.93%,權益類理財産品僅803款,佔比不及1%。

分季度來看,2018年2季度至2020年2季度,銀行新發非保本理財産品數量中固收類産品持續領跑,其次為混合類,權益類産品數量最少。不過,從大趨勢上看,權益類産品數量呈現逐漸增多態勢,特別是從2019年3季度開始,理財子公司開始發行權益類産品。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類銀行理財産品發行量出現回落,同時,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國內權益市場也出現震蕩,影響銀行權益類理財産品發行量回落。

然而,要想為投資者贏得較高收益,理財子公司勢必要承擔更多風險。“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産品的配置都非常謹慎,在固收保底的情況下適當增加權益類投資,儘管看起來風險有所加大,但對銀行自身提升投研能力和為投資者提高收益都有好處。”王晨宇表示。

吳姚東認為,對銀行理財來講,目前權益類資産配置比例遠低於同業平均水準。隨著國務院金融委“金改十一條”發佈,多層次資本市場將日趨完善,創業板註冊制呼之欲出,理財子公司正借此東風,逐步提升權益類資産佔比,優化資産配置比例。

在今年的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中國銀保監會擬推出6項舉措支援資本市場發展,包括加大權益類資管産品發行力度,支援理財子公司提高權益類産品比重。

“加大權益類資産配置是理財子公司必須要重視的趨勢。”劉興華表示,長期以來權益市場的波動性與銀行理財絕對收益的特性存在一定衝突,導致權益市場方向配置不足。隨著居民財富的積累,中産家庭呈現出微型資産管理公司的形態,對大類資産配置的需求日益增強。

劉興華認為,理財子公司在權益資産配置上具有獨特競爭優勢。一是對合作機構的精細化管理能力,理財子公司與信託、基金、證券資管、保險資管等各類資管機構開展廣泛合作,構建互利共贏的生態圈和價值鏈,可以根據市場變化,選擇最佳策略與最優管理人。二是具備尋找優質投資標的的能力,銀行具有深厚的企業客戶基礎,對企業的了解和對信用狀況的準確把握能在投資標的選擇中起到關鍵作用。通過信貸投放、債券承銷、財務顧問等金融支援手段,銀行可以成為優秀企業共生共榮的夥伴,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打破“剛兌”!銀行理財發力轉型
來源:經濟日報2020-08-17 09:04:39
當前,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凈值化轉型,已成為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重要改革方向。但經濟日報記者調查發現,對於銀行理財凈值型産品,消費者表示出接受難、接受慢的情況。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