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智慧藍圖”輪廓漸明

來源:新華網 2020-08-14 07:47:20

8月,驕陽似火。7萬多名雄安新區建設者與時間賽跑,熱火朝天地奮戰在塔吊“叢林”裏;夜色下,雄安建設現場則是一幅“燈光璀璨、壯美如畫”的景象。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

“未來之城”上演“速度與激情”

起重機巨臂高擎、工程車輛穿梭忙碌、建設者埋頭奮戰……秩序井然的雄安新區建設工地上,在保障品質的同時,建設者們揮灑汗水、全力以赴,展現出新時代“未來之城”的“速度與激情”。

京雄城際鐵路雄安站站房橢圓形水滴狀造型初露端倪;北京支援雄安“三校一院”交鑰匙項目日新月異;雄安商務服務中心建成後,將成為雄安首個標誌性城市建築群……

記者在雄安商務服務中心施工現場看到,作為雄安新區首批開工房建項目的會展中心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目前正在進行幕墻工程、機電安裝等作業。

容東片區是雄安新區先期啟動建設的片區之一,根據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17萬。“截至8月8日,容東片區建設現場已矗立塔吊600余臺,進場建設者超過5萬人。”容東安置房G1標段項目總指揮李國強介紹,容東安置房項目預計明年6月底就能交付使用。

今年以來,雄安新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規劃建設,加快推動重大工程項目開復工。在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雄安新區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近16倍,工程建設全面鋪開。

雄安新區2020年謀劃提出百餘個重點建設項目。截至7月底,近70個項目已主體開工或配套輔助設施工程開工。

創新科技“鑄造”智慧新城

建設綠色智慧新城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今年5月,雄安新區正式發佈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包含基礎設施與感知體系建設、智慧化應用、資訊安全共三大類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規範了從物聯到數聯再到智聯的新一代基礎設施標準。

雄安新區堅持把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傳統城市基礎設施同規劃、同部署、同實施,實現城市物理空間與數字虛擬空間“雙規劃”合一、“雙基建”同步。

“我們以BIM、雲計算、區塊鏈為技術支撐,提高施工效率,實現透明建設監管,主體結構封頂比計劃早5天。”雄安商務服務中心項目設計負責人吳新竹説。

雄安商務服務中心辦公及公寓兩棟建築作為超低能耗被動式建築,在圍護結構、能源和設備系統、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採用各項節能技術。

除了加快推進全域智慧感知體系、新一代通信網路、城市計算能力等智慧基礎設施建設,雄安新區目前在建重大項目中,已經有許多先進創新科技元素融入其中。雄安容東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設置體檢機器人,在工人進場時檢測人體數據與數字化指標,並及時給出解決方案。

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網際網路巨頭相繼入駐爭搶佈局。阿裏帶來雲計算、物聯網;百度將無人駕駛車輛開到雄安;騰訊則拿出大數據、金融雲、區塊鏈……除此之外,中國移動、清華大學、華為等紛至遝來,智慧新城從“紙上”到“地上”指日可待。

“藍綠底色”繪就“雄安畫卷”

驅車穿行在雄安新區,一片片綠意盎然的林海映入眼簾,這裡是“千年秀林”工程。截至2019年底,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總造林面積已達31萬畝,樹種達200種,植樹1400萬棵。

“千年秀林”工程于2017年11月啟動,打造以近自然林為主的森林體系,是未來雄安新區城市組團和板塊之間的重要生態緩衝區,結合白洋淀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修復,構建“一淀、三帶、九片、多廊”的生態空間格局,實現以淀興城、城淀共融,將雄安新區建設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典範城市。

百度《雄安新區2019年大數據報告》顯示,經衛星遙感圖像分析發現,與2017年相比,2019年雄安新區的地面水體徑流和水體面積顯著增加,白洋淀水域面積整體增加了24.05%,緊靠雄安新區啟動區的燒車淀水域面積增加尤為明顯。雄安新區部分區域植被覆蓋範圍顯著擴大,“藍綠底色”面積不斷拓展,生態環境治理顯現出階段性成果。

8月6日,雄安新區發佈秋季植樹造林項目招標公告,計劃造林總面積約5.5萬畝,預計9月底開工。同時,距離雄安高鐵站東南方向2.1公里處,佔地面積約5公頃的雄安新區首座全地下“花園式”再生水廠主體結構,也于7日全面啟動施工。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雄安新區:“未來之城”拔節生長 “智慧藍圖”輪廓漸明
來源:新華網2020-08-14 07:47:20
8月,驕陽似火。7萬多名雄安新區建設者與時間賽跑,熱火朝天地奮戰在塔吊“叢林”裏;夜色下,雄安建設現場則是一幅“燈光璀璨、壯美如畫”的景象。在這片希望的熱土上,“未來之城”正在拔節生長……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