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0-08-06 19:45:22

綜述

一、財政運作經受疫情等因素衝擊,逐步回穩向好

二、上半年實際減稅降費超1.5萬億,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三、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快,有力拉動經濟社會發展

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政策措施及時出臺和實施,政策效應顯著

五、三大攻堅戰支援力度加大,相關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

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本民生保障水準穩步提高

八、切實兜牢“三保”底線,基層財政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九、支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十、財政改革與管理穩步推進,現代財政制度加快建立

十一、財政政策展望

綜  述

2020年上半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中國經濟運作面臨巨大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舟共濟、頑強拼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發展呈現穩定轉好態勢。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實現了全面復工復産,上半年國內經濟先降後升、穩步復蘇,二季度以來經濟運作逐月好轉,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積極因素明顯增多,就業民生保障有力,市場預期持續向好,社會發展大局穩定。2020年上半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長3.2%。

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財政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品質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要求,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的關鍵作用。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措施,概括起來主要是發出一個“信號”,做好四個“對衝”:

一是適當提高赤字率,明確發出積極信號。將財政赤字率從2.8%提高至3.6%以上,赤字規模比2019年增加1萬億元,達到3.76萬億元,穩定並提振市場信心。二是適度加大政府債券發行力度,增加政府投資,對衝經濟下行壓力。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3.75萬億元,比2019年增加1.6萬億元。同時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截至7月31日,地方政府已發行債券37586億元,其中一般債券12902億元、專項債券24684億元。截至7月31日,抗疫特別國債已累計發行10000億元。上半年,完成一般國債發行22525.1億元。開展國債做市支援操作6次,涉及券種13隻,操作額114.4億元,其中隨買3隻國債10.2億元、隨賣10隻國債104.2億元。三是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對衝企業經營困難。在繼續執行去年出臺的下調增值稅稅率和企業養老保險費率等的同時,強化階段性政策,出臺實施支援疫情防控保供和復工復産的稅費政策並延長執行期限,延緩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所得稅繳納,延長階段性減免社保繳費政策。預計全年為市場主體新增減負超過2.5萬億元。四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衝基層“三保”壓力。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支援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正常運轉。新增加的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全部安排給地方,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加快直達資金預算下達。6月底前已將具備條件的直達資金全部下達地方。五是加強預算平衡,對衝疫情減收影響。堅持政府過緊日子,大力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切實保障基本民生支出和重點領域支出。加強預算平衡和政府債務管理,增強財政可持續性,牢牢守住風險底線。

按照這一部署要求,各級財政部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從“質”和“量”兩方面發力,科學研判財政形勢,合理編制財政預算,系統謀劃財政工作,做好財政支出力度的“加法”、政府過緊日子的“減法”、提質增效的“乘法”、防範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隱患的“除法”,促進實體經濟紓困發展,支援打贏三大攻堅戰,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實兜牢“三保”底線,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一、財政運作經受疫情等因素衝擊,逐步回穩向好

今年以來,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財政收支矛盾加劇,財政運作壓力增加。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財政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高品質發展,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收入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6176億元,同比下降10.8%。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47億元,下降1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51829億元,下降7.9%。隨著推進復工復産和助企紓困成效繼續顯現,從4月起,收入累計降幅逐月收窄,呈現持續向好態勢;6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2%。增幅由負轉正,年內首次實現月度正增長。

支出方面,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6411億元,下降5.8%,其中,中央本級支出16344億元,下降3.2%;地方財政支出100067億元,下降6.2%。

(一)受多重因素影響,全國財政收入下降較多。

疫情衝擊導致稅基減少,以及為支援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和復工復産採取減免稅、緩稅等措施,拉低收入增幅10個百分點。同時,前幾個月增值稅翹尾減收拉低收入增幅4個百分點。此外,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同比減少,以及去年同期中央特定國有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等使收入基數較高,相應拉低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單獨測算疫情衝擊以及為應對疫情採取減免稅等措施的影響,分別拉低1-6月各月收入增幅約1個、13個、25個、15個、10個、5個百分點。

(二)隨著推進復工復産和助企紓困成效持續顯現,稅收收入降幅收窄。

1—6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下降11.3%,降幅比1—5月收窄3.6個百分點。分稅種看,國內增值稅同比下降19.1%,降幅比1—5月收窄2.9個百分點,5月以來工商業增值稅由1—4月大幅下降33.5%,轉為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國內消費稅4月已實現正增長,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和企業所得稅收入在4、5月份降幅逐步收窄的基礎上,6月份均實現正增長。

(三)地方多渠道盤活國有資源資産帶動非稅收入增長,涉企收費繼續下降。

1—6月,全國非稅收入下降8%。中央非稅收入下降73.3%。地方非稅收入同比增長5.6%,其中,地方國有資源資産有償使用收入和國有資本經營收入增長較多。涉企收費繼續下降,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下降9.7%,教育費附加等專項收入下降4%,企業負擔持續減輕。

(四)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中央部門落實帶頭過緊日子的要求,大力壓減本級有關支出,1—6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下降3.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下降6.2%。受疫情影響,部分項目支出進度比去年同期放緩。但脫貧攻堅、基本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繼續得到有力保障。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1.7%;衛生健康支出中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公共衛生支出增長67.8%;農林水支出增長7.9%,其中扶貧支出增長18.3%;住房保障支出增長8.3%。

二、上半年實際減稅降費超1.5萬億,助力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減稅降費直接惠企惠民、公平有效,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重大舉措。財政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減稅降費的重大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堅決落實落細相關政策措施,把該減的稅減到位,該降的費降到位。同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部署要求,積極出臺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措施,上半年實際減稅降費超1.5萬億元,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推動了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一)階段性政策與制度性安排相結合,加大減稅降費力度。

一是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供應給予稅費優惠。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新購置設備,允許一次性稅前扣除;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運輸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免征增值稅;對相關防疫藥品、醫療器械免收註冊費。

二是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給予稅費減免。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電影等行業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電影放映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稅;免征文化事業建設費、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和航空公司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各地對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企業給予房産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

三是加大鼓勵社會捐贈的稅收優惠力度。企業和個人捐贈用於應對疫情的現金和物品,允許所得稅前全額扣除;對無償捐贈用於應對疫情的貨物,免征增值稅、消費稅等。

四是對防疫補助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對疫情防治醫務人員和工作者取得的臨時性補助和獎金,以及單位發給個人的預防藥品等,免征個人所得稅。

五是加大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稅收優惠力度。對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征增值稅。

六是出臺擴大汽車消費的稅收政策。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二手車,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將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七是完善出口退稅等穩外貿稅費支援政策。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按名義稅率退稅的出口産品,全部實現足額退稅;免征進出口貨物的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污損害賠償基金。

八是出臺系列企業降費措施。明確從2020年2月至12月底免征全國中小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下簡稱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從2020年2月至6月底對湖北省以外各省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下同)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實行減半徵收政策,2020年2月至6月底免征湖北省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三項社會保險單位繳費。

九是繼續實施有關到期稅費政策。將前期出臺的部分階段性減稅降費政策執行期限延長到今年年底;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延長至2030年12月31日,並降低享受優惠政策的門檻;延續實施支援普惠金融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繼續實施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城鎮土地使用稅減半徵收政策。

(二)各項舉措落地效果良好,市場主體受益明顯。

上半年,全國累計新增減稅降費15045億元。其中,今年新出臺的支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政策措施新增減稅降費8941億元,2019年已出臺政策在2020年翹尾新增減稅降費6104億元,有效對衝了疫情影響,對紓解企業困難、支援復工復産和經濟平穩運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支援疫情防控物資保障,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全額退還2020年1月1日以後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截至5月,累計退稅102.02億元,增加企業現金流,鼓勵擴大保障物資生産。

二是幫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渡過難關。3月1日,實施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政策,截至5月,新增減稅104.86億元,享受增值稅減免的企業和個人191萬戶。

三是促進企業復工復産。1月1日起,實施對受疫情影響較大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等行業免征增值稅政策,截至5月,新增減稅110.54億元,28.18萬戶企業受益;地方政府對符合條件企業實施房産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困難減免政策,新增減稅156.25億元。

四是減免企業社保費,緩解企業資金壓力。2-6月,三項社會保險共減免企業社會保險費5769億元,緩繳431億元,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

五是免征部分收費基金,新增降費53.07億元。1月1日起,實施減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政策,截至5月,新增降費39.11億元;實施免征文化事業建設費政策,截至5月,新增降費13.96 億元。

三、政府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快,有力拉動經濟社會發展

加強部門溝通協調,全力保障抗疫特別國債的順利發行。推動建設一批專項債券重大項目,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積極發揮債券資金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

(一)抗疫特別國債順利發行使用。

為保障抗疫國債順利發行使用,財政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制定資金管理辦法。制發《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管理辦法》,明確了資金使用範圍、分配辦法、下達流程、資金監管等要求,為地方分配使用提供了基本遵循。二是科學分配資金。主要根據各地2019年財力總量和減稅政策對財力的影響兩項因素進行分配,並對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三是加快資金下達速度。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原則,立即下達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督促省級財政部門抓緊細化分配方案,確保資金迅速直達基層。四是科學安排發行節奏。結合國債管理工作實際,科學設計發行方案,明確特別國債發行對象和方式、期限結構、具體時間等要素,提前向社會公佈發行通知,週密做好發行前各項準備工作。五是加大資金監管力度。將地方各級財政部門分配使用抗疫特別國債資金情況,納入直達資金監控系統,實行全鏈條、全過程監控,動態掌握資金流向,確保資金精準用於最需要扶持的群體和市場主體。

經過努力,截至7月31日,抗疫特別國債累計發行10000億元,順利完成1萬億元發行任務。

(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加快發行使用,較好發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

一是合理把握髮行節奏。統籌把握新增專項債券與抗疫特別國債、一般債券發行節奏,妥善做好穩投資穩增長和維護債券市場穩定工作,確保專項債券有序穩妥發行,力爭在10月底前發行完畢。二是優化債券資金投向。堅持專項債券必須用於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融資規模與項目收益相平衡。三是嚴格專項債券用途。嚴禁將新增專項債券資金用於置換存量債務,決不允許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新增專項債券資金依法不得用於經常性支出,嚴禁用於發放工資、單位運作經費、發放養老金、支付利息等,嚴禁用於商業化運作的産業項目、企業補貼等。同時,堅持不安排土地儲備項目、不安排産業項目、不安排房地産相關項目。四是加快債券資金使用進度。依託資訊系統,對專項債券發行使用實行穿透式、全過程監控,層層壓實責任,督促加快專項債券資金使用進度,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既要防止債券資金滯留國庫,或沉澱在項目單位,也要確保項目品質,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決不能亂花錢。五是嚴格落實法定償債責任。落實地方屬地管理責任,省級政府負總責,省以下地方各級政府各負其責。採取綜合措施,督促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債券資金使用單位等依法依規履行各自償債責任,確保法定專項債券不出任何風險。

截至7月31日,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已發行22661億元,完成全年計劃(37500億元)的60.4%。

(三)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

2020年上半年,財政部採取一系列措施推動國債管理市場化改革,主要包括:一是科學擬定國債發行計劃。根據全國人大批准的中央財政赤字,結合借新還舊、中央庫款情況和國債市場狀況,科學擬定2020年國債發行方案報國務院批准後及時向社會公佈。二是統籌庫款與國債發行計劃。根據財政收支、中央庫款和市場情況,審時度勢,及時調整國債發行計劃,確保中央本級支出。三是優化國債期限結構。新增2年期國債為關鍵期限品種,同時適當增加1年、2年、5年期國債發行額,降低國債籌資成本。四是完善國債續發行機制。增加續發行次數,擴大單只國債規模,提高二級市場流動性和兌付管理效率。五是完善國債做市支援機制。加大國債做市支援力度,將國債做市支援操作由單方向、單券種改為雙方向、多券種,推動國債市場流動性進一步提升。六是密切關注債券市場動態,注重疫情期間國內國際金融市場分析研判,跟蹤國內外債券收益率走勢和抗疫特別國債發行及上市後市場動態,為國債發行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政策措施及時出臺和實施,政策效應顯著

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圍繞減輕患者救治費用負擔、提高疫情防治人員待遇、保障疫情防控物資供應、加快疫苗和藥物研發、推動企業復工復産等,出臺一系列財稅支援政策,並向湖北省等重點地區傾斜,全力支援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防控經費保障有力,確保疫情防控及時有效。

一是疫情防控資金和政策保障有力。會同相關部門出臺關於患者救治費用補助、一線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臨時性工作補助、調整衛生防疫津貼標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國庫庫款調度力度,保障基層防控和“三保”支出需要,確保人民群眾不因擔心費用問題而不敢就診,確保各地不因資金問題而影響醫療救治和疫情防控。此外,要求各級財政部門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切實做到政策落實到位、工作部署到位、預算安排到位、資金撥付到位、監督管理到位。截至6月底,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756億元。二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堅決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動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立健全應急物資保障體系,著力提升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和救治能力。三是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得到全力支援。支援啟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應急項目,圍繞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等五大方向,動員全社會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支援中科院組織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支援建設國家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更好地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工作。

(二)精準支援復工復産,穩崗保供效果明顯。

一是減稅降費力度進一步加大。及時出臺階段性、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包括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減免增值稅、對防疫補助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等稅費支援措施和一系列社保繳費減免政策,較大幅度減輕企業負擔。二是為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專項貸款提供貼息支援。截至6月底,中央財政撥付財政貼息資金29.37億元,涉及企業6606家、優惠貸款2396億元,企業實際平均融資成本為1.23%。同時,明確對收儲企業用於緊缺醫療物資週轉儲備的銀行貸款享受貼息政策,助力企業穩産保供。三是對疫情防控重點醫療物資實行政府兜底採購收儲。充分發揮中央政府儲備作用,對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多生産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全部由政府兜底採購收儲,鼓勵企業保質保量增加緊缺重點醫療物資生産供應,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四是聚力支援促進就業。放寬中小微企業享受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條件及返還比例,鼓勵地方採取緩繳社保費等方式,有針對性地支援開展援企穩崗、擴就業工作。五是支援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出臺提高産品出口退稅率政策,支援做好應對疫情穩外貿穩外資工作,支援企業開拓多元市場,穩住産業鏈、供應鏈,促進外貿健康發展。六是支援啟動“科技助力經濟2020”重點專項,實施一批覆蓋國民經濟主要行業的技術創新項目,助力企業復工復産。

五、三大攻堅戰支援力度加大,相關重點工作有序推進

認真落實黨中央關於打好三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統籌資金政策,加強財力保障,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一)確保如期實現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一是在財政收支形勢嚴峻的背景下,2020年安排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461億元已全部下達,連續5年保持每年200億元增量。資金分配時,重點向“三區三州”和“三區三州”之外貧困人口多、貧困發生率高、脫貧難度大的深度貧困地區以及掛牌督戰地區傾斜。同時,加大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重地區、人口較多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和貧困革命老區的支援力度,確保脫貧攻堅重點難點任務得到充足資金保障。二是重點支援脫貧攻堅任務較重的深度貧困革命老區縣和鞏固脫貧成果任務相對較重的貧困革命老區縣,2020年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安排支援資金20.6億元,已全部下達。三是以掛牌督戰縣、村為重點,在中央財政權責發生制結轉資金中一次性安排用於脫貧攻堅的綜合性財力補助資金300億元,目前已下達290億元,支援貧困地區克服疫情影響,重點用於補齊掛牌督戰縣因疫情造成的財政減收、“三保障”和農村飲水安全、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貧困勞動力就業、産銷對接、解決有關地區“苦鹹水”等方面問題。

同時,強化財政扶貧資金監督管理。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印發《關於2019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推進情況通報》,堅持問題導向,對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了通報,督促各地整改並加強扶貧資金監管。同時,部署有關監管局和地方財政部門依託財政扶貧資金動態監控平臺,強化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日常監管工作,提高扶貧資金管理水準。

(二)支援污染防治攻堅戰順利推進。

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資金向疫情防控重點地區、治理任務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及環境治理工作績效突出的地區傾斜,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推動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

一是支援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繼續支援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試點和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生態保護修復,以及土壤污染防治,上半年共下達三項資金487億元。

二是促進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和林業改革發展。支援天然林保護全覆蓋和退耕還林還草,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和防沙治沙,支援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完善生態護林員政策,健全國家公園保護制度,今年來已下達資金965億元。

三是持續推進重點生態保護修復治理。繼續深入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治理,下達專項資金83億元;支援開展歷史遺留廢棄工礦土地整治,下達專項資金17億元;支援開展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下達專項資金35億元。下達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795億元,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

四是補齊生態短板等其他方面。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下達資金256億元,重點支援補齊農村生態環境短板。繼續支援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發展。安排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和中西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資金120億元。

(三)債務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結合專項債券管理特點和地方實際,從“借、用、管、還”等各個環節全方位加強專項債券管理,嚴格防範法定專項債券風險,絕不因疫情形勢放鬆風險管控,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一是嚴格舉債資訊公開。發揮按中央要求建立的全國統一的地方政府債務資訊公開平臺作用,要求地方詳細公開發行專項債券對應項目資訊,發揮市場自律約束作用,以公開促規範、以公開防風險。二是嚴格專項債券用途。堅持專項債券必須用於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項目,堅持項目收益和融資自求平衡。嚴禁用於發放工資、單位運作經費、發放養老金、支付利息等,嚴禁用於置換債務以及商業化運作的産業項目、企業補貼等。三是嚴格規範資金管理。依託地方政府債務管理資訊系統,對專項債券使用實行穿透式、全過程監控,並逐步建立與相關部門共用機制。授權財政部監管局加強日常監督,對每個專項債券項目實行逐筆監控。四是嚴格落實償債責任。落實地方屬地管理責任,省級政府負總責,省以下地方各級政府各負其責。採取綜合性措施,督促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專項債券資金使用單位等依法依規履行各自償債責任,確保法定專項債券不出任何風險。五是嚴格監督問責。健全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測機制,統一口徑、統一監管,及時發現和處置潛在風險。從嚴整治地方舉債亂象,終身問責、倒查責任。對不重視風險、繼續違法違規新增隱性債務的地方,嚴肅查處問責,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形成有效威懾,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

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聚焦突出短板和薄弱環節,發揮好財稅政策的結構性調控優勢,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提升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增強我國經濟品質優勢。

(一)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

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促進重點産業發展。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開始投入運作。國家積體電路産業投資基金二期投資規模快速擴大,並持續提升與一期基金間的業務協同。國家戰略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支援電信普遍服務發展。會同工業和資訊化部繼續深入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中央財政對偏遠農村、重點邊疆地區試點項目的4G基站建設運維給予補貼支援,提升電信普遍服務水準,彌合城鄉數字鴻溝。

(二)提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加大科技支援力度。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予以支援,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優化支出結構,大力支援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支援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特別是注重支援基礎研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科技創新提供支撐。支援科技事業持續推進。推動深化科研機構分類支援機制試點,完善對科研機構的穩定支援機制,激發科研機構創新活力。配合科技部繼續開展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用評價考核,支援國家科技資源共用服務平臺等提供創新服務,促進科技資源共用共用,提高使用效益。繼續支援實施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支援科技成果轉化。

協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科研作風學風建設,落實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要求,進一步研究深化科研經費管理改革等,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三)支援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援力度。提高貸款額度上限,放寬申請條件,推動創業擔保貸款增量擴面。對受疫情影響人員和企業給予展期並延長貼息,優先發放貸款。對優質創業項目免除反擔保要求,切實降低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門檻和融資成本。

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增信作用。繼續實施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降費獎補政策,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對合作機構免收或減半收取再擔保費,引導地方落實好對小微企業減半收取融資擔保、再擔保費政策,推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費率持續下降。構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政府性融資擔保、再擔保機構更好發揮支小支農的政策功能作用。

(四)支援保障能源安全。

支援新能源汽車發展。聯合有關部門明確將購置補貼政策延長至2022年底,同時平緩補貼退坡力度和節奏,延續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支援。

支援增加國內油氣産量。支援煤層氣、頁巖氣、緻密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利用,按照“多增多補”“冬增多補”的原則給予梯級獎補,鼓勵地方和企業多産上氣。

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繼續通過從電價中徵收附加的方式支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水準提升,成本下降。

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基本民生保障水準穩步提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強民生資金管理,持續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促進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標。

(一)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進一步拓寬就業資金保障渠道。一是中央財政下達2020年就業補助資金547.28億元,支援各地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二是加快使用從失業保險基金結余中提取的超過1000億元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支援開展各類職業技能提升和創業培訓。三是指導各地統籌使用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計劃補助資金、殘疾人事業發展補助資金、退役安置補助經費等相關資金,促進企業復工復産和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多渠道促進就業創業。一是積極應對疫情影響,擴大中小微企業穩崗返還政策受益面,精準落實困難企業穩崗返還政策,支援企業穩定就業崗位,進一步減輕企業經營壓力,支援企業不裁員或少裁員。二是推動實施“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大力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結合企業復工復産實際工作需要,拓寬“以工代訓”政策範圍。三是落實職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就業見習補貼、一次性創業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公益性崗位補貼、就業創業服務補助等政策,進一步加大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支援力度,努力穩定和擴大就業。

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一是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鼓勵科研項目開發科研助理崗位,增加“三支一扶”、特崗計劃等基層項目招募人數,擴大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專升本招生規模,鼓勵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就業創業,加強就業見習。二是引導農民工安全有序轉移就業,鼓勵東部省份克服疫情影響吸納貧困勞動力跨省就業;對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規模大的企業,通過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給予一次性獎勵;支援農民工返鄉創業,對返鄉農民工首次創業且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有條件的地區可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

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繼續用好失業保險基金,延長大齡失業人員領取失業保險金期限,暢通申領渠道。對領取失業保險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失業人員、不符合領取失業保險金條件的參保失業人員,發放6個月的失業補助金。對參保的失業農民工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或臨時生活補助;對領取失業保險金和失業補助金的失業人員發放價格臨時補貼,階段性提高補貼標準。

(二)支援發展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

堅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予以優先保障,進一步優化教育支出結構,向義務教育、中西部地區、薄弱環節傾斜。

支援基礎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鞏固完善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提高中西部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支援消除城鎮“大班額”,基本補齊鄉鎮寄宿制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短板,提高鄉村教師隊伍素質,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改善貧困地區普通高中基本辦學條件等。上半年,共下達基礎教育相關轉移支付資金2392.76億元,比2019年增加144.22億元,增長6.4%。

支援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繼續支援各地健全高職院校生均撥款制度、改善中職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對各地落實高職院校擴招任務予以獎補支援。上半年,共下達現代職業教育品質提升計劃資金257.11億元,比上年增長8.4%。

支援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重點保障教師工資、學校運轉、學生獎助學金等基本支出,支援關鍵領域核心技術人才培養等。

落實完善學生資助政策。下達學生資助補助經費537.68億元,比上年增長6.6%,預計惠及普通高中學生691.8萬人次、中等職業教育學生1494萬人次、高等教育學生848.6萬人次。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強。

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資力度。支援深入實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戲曲進鄉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縣級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等,支援博物館、紀念館、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

支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支援文物保護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實施,分別安排國家文物保護資金60億元、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資金7.81億元。協同推進長城、大運河、長征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

支援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繼續通過國家藝術基金、國家出版基金、電影精品專項資金、電視劇引導扶持專項資金等,支援藝術、出版、電影、電視劇等領域創作生産。支援中央直屬文藝院團改革及文化名家自主選題項目實施,促進出作品、出成果、出效益。

(四)養老保障水準穩步提高。

支援確保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按照國務院關於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直接惠企利民的要求,將有關補助資金作為直達基層資金,要求各地及時分解落實到市縣基層。繼續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調劑比例提高至4%,中西部和老工業基地省份凈受益金額達到1768億元。目前,一、二季度的資金繳撥工作已經完成,實際調撥資金910億元。上半年已下達養老保險補助經費7678.27億元。

開展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有關工作。配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2020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明確今年繼續按照5%左右的幅度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並配合做好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各項工作。

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扶貧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代繳政策,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參加城鄉居保的貧困人員按照最低繳費檔次代繳部分或全部保費。

(五)健康中國戰略持續推進。

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下達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補助資金606億元,支援向居民免費提供健康教育、預防接種、重點人群健康管理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每人平均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69元提高至74元。

繼續開展重大傳染病防控。下達2020年重大傳染病防控經費176億元,重點支援擴大國家免疫規劃、艾滋病防治、結核病防治、血吸蟲和包蟲病防治,以及精神衛生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等。

支援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支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共下達2020年基本藥物制度補助資金91億元,資金分配向村衛生室適當傾斜。

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標準。下達2020年城鄉居民醫保補助資金3525億元,支援城鄉居民醫保的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520元提高到550元。

支援醫療服務與保障能力提升。支援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衛生健康人才培養、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醫療保障服務能力提升和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等。

加大醫療救助投入力度。下達2020年醫療救助補助資金320億元,用於支援各地資助包括貧困人口在內的困難群眾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並對其難以負擔的基本醫療自付費用給予補助,開展疾病應急救助,支援提高深度貧困地區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水準。

(六)基本住房保障體系得到完善。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支援小區內水電路氣等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改造,以及小區內房屋公共區域修繕、建築節能改造,支援有條件的加裝電梯支出等。上半年,共下達老舊小區改造資金847.43億元(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304.43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543億元)。

支援公租房保障和城市棚戶區改造。下達補助資金52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補助資金200.96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323億元),支援各地公租房保障和城市棚戶區改造。1-6月,全國各級財政棚戶區改造支出1132億元,支援各類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37萬套,完成投資5108億元。公租房(含原廉租房)保障支出252億元,支援各地發放租賃補貼及部分大中城市新籌集公租房。

大力推進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繼續推進中央財政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工作,下達2020年補助資金134億元,支援16個試點城市多渠道籌集租賃房源、培育專業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構建有利於住房租賃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建立和完善住房租賃監管服務平臺等。

全力支援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安排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186億元,由各地優先用於完成“回頭看”排查等發現及今年動態新增的4類重點對象存量危房改造任務,確保按期完成“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七)民生兜底工作得到重點保障。

持續加大資金支援力度。下達2020年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1665億元(含特殊轉移支付安排資金),支援各地統籌開展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和孤兒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

加強疫情防控期間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指導各地適度擴大低保、臨時救助政策範圍,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等保障範圍,並對在非戶籍地陷入臨時困境人員由急難發生地直接給予救助。

階段性加大價格臨時補貼力度。指導各地從3到6月將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以及領取失業補助金人員階段性納入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範圍,並提高每月價格臨時補貼標準1倍。

八、切實兜牢“三保”底線,基層財政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關係到政府履職盡責和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是維護經濟運作秩序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壓艙石”。2020年受疫情影響,財政收支矛盾更為突出,基層“三保”面臨較大壓力。財政部將支援基層“三保”作為今年預算安排的重中之重,採取力度空前的舉措,著力提高基層“三保”能力。

(一)大幅增加對地方的財力支援,緩解基層“三保”壓力。

中央財政通過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等渠道,切實加大對地方財力的支援力度。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增長12.8%,其中一般性轉移支付(不含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增長7.5%,高出中央本級支出7.7個百分點,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傾斜,支援地方尤其是困難地區正常運轉。在一般性轉移支付中,均衡性轉移支付安排17192億元,增長10%;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安排2979億元,增長10%;老少邊窮地區轉移支付安排2796.1億元,增長12.4%。安排特殊轉移支付6050億元,用於支援地方落實“六保”任務,應對執行中的不確定因素。

(二)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確保資金直達基層直達民生。

按照“中央切塊、省級細化、備案同意、快速直達”的原則,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完善資金分配程式,確保新增財政赤字和抗疫特別國債相關資金直達市縣基層、直接惠企利民。一是加強統籌協調。成立工作專班,加強統籌調度,集中制定工作方案,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推動相關工作順利開展。同時,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專項工作機制,加強政策協調聯動,強化資源資訊共用,推動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制定管理辦法。印發《特殊轉移支付資金管理辦法》、《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資金分配、下達和使用規定。印發《中央財政實行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資金監督管理辦法》、《關於做好直達資金監控工作的通知》,細化資金監管要求。基本構建起覆蓋資金分配、撥付、使用和監管全過程的制度體系。三是建設監控系統。開發聯通各級財政的直達資金監控系統,通過採取單獨下達、單獨標識、單獨調度的方式,實現全鏈條、全過程監控,從源頭到末端,“一竿子插到底”。同時,監控系統向審計等有關部門和地方開放共用,滿足相關部門和地方監管需要。通過各級財政部門共同努力,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系統開發調試、資金分配和審核確認等各項工作,6月底前已將具備條件的直達資金全部下達地方,增強了基層財政保障能力,有力支援基層做好“六穩”“六保”工作。

各地充分發揮資金效益,將直達資金用於減免企業房租、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援企穩崗等方面,支援保市場主體和居民就業, 積極發揮資金對産業鏈、投融資、就業等撬動效應,支援打贏脫貧攻堅戰,惠企利民效應逐步顯現。

(三)強化對地方財政運作的跟蹤分析和調度監管,確保地方財政正常運作。

對地方財政實行差異化資金調度,對困難地區予以適當支援。自3月1日至6月底,階段性提高地方財政資金留用比例5個百分點,新增留用資金約1100億元,對中西部地區和遼寧省延長執行到今年年底,再增加地方留用資金約550億元,全部留給縣級使用,有力保障基層財政平穩運作。進一步完善縣級工資發放監測預警機制,重點監測範圍由2019年的105個縣區擴大至534個。按日實施縣級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定期實施地方基層財政庫款保障情況通報,督促地方切實防範支付風險。指導地方完善事前審核、事中監控、事後處置的“三保”預算管理工作機制。督促省級財政統籌中央轉移支付和省級自有資金,加大財力下沉力度,對縣級的轉移支付規模只增不減。要求縣級財政堅持按“三保”支出的優先順序,做好預算安排和庫款調度,切實兜牢“三保”支出底線。

九、支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各級財政部門著力構建完善財政支援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集中資源、強化保障、精準施策,推動“三農”工作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

(一)糧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一是優化農産品穩産保供政策設計。疫情防控期間,及時制定出臺了減免擔保費用、加大農産品冷藏保鮮支援力度、強化對疫情重點地區轉移支付傾斜支援、加大地方財政資金統籌力度等臨時救助措施,支援各地做好農産品穩産保供工作。同時,會同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進一步完善生豬養殖臨時貸款貼息補助政策,加大信貸支援力度,將貼息補助範圍由5000頭以上的養殖場戶拓展到500頭以上。今年以來截至6月底,各級財政共落實生豬穩産保供相關政策支援資金84.53億元。二是落實完善農業補貼政策。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1204.85億元,引導農民自覺提升耕地地力。下達農機購置補貼170億元,繼續推進新産品購置補貼試點,擴大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範圍。三是支援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下達農田建設補助資金694.8億元,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夯實農業生産基礎,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下達76.19億元,啟動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支援耕地輪作休耕。繼續大力支援各類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發展,完善農業生産社會化服務體系。擴大農民職業技能培訓規模,著力培育“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四是統籌做好糧食庫存消化工作。支援有關部門有力有序投放糧食庫存,有效保障了國內糧食供應及糧食市場平穩運作。五是加大産糧大縣獎勵力度,調動地方“重農抓糧”積極性。六是支援農業防災減災。下達農業生産和水利救災資金19.5億元,支援各地做好草地貪夜蛾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防汛抗旱相關工作。

(二)鄉村産業發展持續推進。

一是支援啟動優勢特色産業集群建設。下達50億元,支援各地按照全産業鏈開發、全價值鏈提升的思路,選擇省域內基礎好、規模大、有特色、比較優勢顯著的主導産業,創建50個結構合理、鏈條完整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二是持續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創建和農業産業強鎮建設。支援新創建31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並將8個省級産業園納入國家創建體系。支援新創建259個農業産業強鎮建設,以鄉鎮為平臺載體,聚焦主導産業,發展壯大鄉村産業。三是支援農産品倉儲保鮮設施建設。重點支援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設農産品倉儲保鮮設施,解決農産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

(三)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取得明顯進步。

支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促進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和水域生態環境修復。支援有關省(市、區)實施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下達草原禁牧補助與草畜平衡獎勵155.61億元,推動傳統草原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發展,促進草原生態環境恢復。支援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秸稈綜合利用、農膜回收利用等。支出74億元,以獎補方式支援和引導各地開展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四)水利基礎設施短板加快補齊。

安排水利發展資金564.23億元,支援各地開展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一是實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支援各地加快流域面積200-3000平方公里的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水利防災減災能力。二是支援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對中西部地區和東部原中央蘇區農村飲水工程維修養護進行補助,受益工程約8.5萬處,覆蓋農村人口約1.8億人。三是推進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與現代化建設。支援實施重點中型灌區節水改造,主要解決重點中型灌區的“卡脖子”工程和險工險段。四是支援實施河長制、湖長制。對國務院通報予以激勵的10個市和10個縣進行獎勵,發揮中央資金的引導作用和獎勵先進的政策導向作用。五是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此外,安排國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中央水庫移民扶持基金428.09億元,支援南水北調工程建設、三峽後續工作規劃實施及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等工作。

(五)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水準持續提高。

加強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將村幹部基本報酬和村級組織辦公經費兩項合計保障標準由每村每年不低於9萬元,提高至不低於11萬元。下達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283.2億元,支援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項目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及農村綜合改革相關試點試驗,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六)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推進。

下達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283.2億元,支援農村公益事業財政獎補項目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美麗鄉村建設及農村綜合改革相關試點試驗,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村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

十、財政改革與管理穩步推進,現代財政制度加快建立

(一)財政改革加快推進。

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2020年以來,財政部按照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部署新要求,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在已確立的現代財政制度框架的基礎上,繼續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現代財政制度。穩步推進分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出臺公共文化、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領域改革方案,推動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政府間財政關係。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加快構建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進績效管理和預算管理深度融合,提高財政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入推進預算公開,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增加公開政府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壓減支出情況,進一步提高預算透明度。落實稅收法定原則要求,加快推動增值稅、消費稅、關稅等稅種的立法工作。調整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等,支援海南自貿港建設。不斷完善與我國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關稅制度。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劃轉工作全面推開,會同中央有關部門已開展4批共81家中央企業和中央金融機構劃轉工作,同時,積極指導各地全面推開劃轉工作。

(二)財政管理穩步推進。

財政法治建設持續深化。統籌推進財政立法工作,配合做好預演算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復核和審議相關工作,印發《財政部關於深入推進財政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加快構建現代財政法律制度體系。持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截至2020年6月,財政部已精簡88%的部本級行政審批事項,部本級僅保留3項行政審批事項。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對財政部規章、規範性文件設定的證明事項進行梳理,取消了一批財政領域的證明事項。

財政監督評價持續加強。聚焦財稅政策落實,加強資金監督,推動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實到位。切實抓好疫情防控政策落實和資金監管工作,督促各地切實做好相關工作,確保疫情防控政策落實到位、資金使用安全高效。強化違法違規舉債問責,從嚴整治地方違規舉債,終身問責、倒查責任,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底線。進一步加強扶貧資金監管,推動建立財政扶貧資金“一盤棋”監管機制,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十一、財政政策展望

財政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到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加強形勢預判研判,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穩住經濟基本盤,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品質和效益。

(一)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把保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穩就業的拉動作用,統籌用好就業補助資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加快使用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好用足抗疫特別國債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重點支援帶動就業能力強的補短板項目,開發更多就業崗位。落實落細各項就業創業政策,加快雙創支撐平臺項目建設,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支援養老、托育、醫療、家政等社區家庭服務業發展壯大,吸納更多就業。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支援農民工等人員就地就近就業創業。

(二)聚焦打贏脫貧攻堅戰,持續改善民生。

堅守現行脫貧攻堅目標標準,持續強化財政投入保障,針對補缺口、補短板、補漏洞工作細化財力需求並做好資金保障,切實做到不因財力保障不到位而影響脫貧攻堅工作。資金進一步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掛牌督戰地區和受疫情影響較重的地區傾斜。積極配合行業主管部門查漏補缺,進一步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強化對特殊貧困人群的兜底保障,抓好脫貧攻堅掛牌督戰、督查巡查、成效考核等工作。進一步深化2020年後有關扶貧政策研究工作,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同時,大力支援污染防治、教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康中國戰略、養老等其他重點領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三)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支援市場主體紓困發展。

圍繞保住億萬市場主體這一目標,鞏固和拓展去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成效,不折不扣落實好今年新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措施。密切跟蹤疫情態勢和經濟運作情況,強化與稅務等部門協同配合,加強涉企收費監管力度,依法依規組織收入,嚴禁徵收“過頭稅費”、違規攬稅收費和虛增收入,不能因為財政收支矛盾大而亂收費增加企業負擔,把該減的稅減到位,該降的費降到位,使企業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加強減稅降費資訊共用,及時研究解決地方和企業反映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更好促進經濟平穩運作。

(四)多措並舉保糧食能源安全。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産量,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強化耕地保護與農田水利建設,支援新建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4000萬畝。深入推進大豆振興計劃,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生産者補貼機制,支援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繼續支援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採利用,支援可再生能源健康發展,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降低企業用電用氣成本,階段性降低非居民用氣價格。

(五)以創新發展和産業升級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鼓勵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動傳統製造業優化升級,支援戰略關鍵領域工程化攻堅、重點産業升級服務平臺建設,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促進産業鏈向中高端邁進。繼續大力支援疫苗和藥物研發等新冠肺炎科研攻關工作,切實保障資金需求。健全鼓勵支援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支援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繼續支援引導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加快培育外貿新增長點。建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公共服務體系,引導有序開展對外投資合作。

(六)兜牢“三保”底線,保基層正常運轉。

用好中央財政統籌新增赤字、以前年度結轉資金、壓減本級支出騰出的財力,加大對地方支援力度,緩解地方收支矛盾。落實好特殊轉移支付機制要求,省級政府當好“過路財神”,縣級財政要全面落實保障責任,堅持“三保”支出的優先順序,防止資金被截留挪用、雁過拔毛,確保財力真正下沉到基層,快速高效發揮作用。加強地方“三保”監測預警,強化庫款調度,對困難地區予以適當支援。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財政部: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0-08-06 19:45:22
財政部:《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