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建築面積持續上升 天津生態城助力綠色明天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20-07-31 20:00:59

截止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達到70%,天津市濱海新區的綠色建築發展重點和方向成為了濱海新區綠色建設者共同的思考,天津生態城也即將助力綠色明天。

綠色建築創建活動重點任務

選擇一處樓盤,即選擇一種生活。當下,有關城市空氣污染,交通堵塞等環境問題充斥著各大媒體,綠色生態環保的居住生活已逐漸成為人們追求的“奢華”目標,綠化率高且擁有便捷城市生活配套的生態人居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基於此,營造健康、和諧、自然、生態、綠色的人居環境已成為當前住宅建設的主流。

天津濱海新區隨著星級綠色建築持續增加,既有建築能效水準不斷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斷完善,裝配化建造方式佔比穩步提升,綠色建材應用進一步擴大,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全面推廣,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綠色建築創建活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綠色建築創造活動主要包括:推動新建建築全面實施綠色設計,完善星級綠色建築標識制度,提升建築能效水準,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推廣裝配化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材應用加強技術研發推廣,建立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機制這八個方面。

濱海新區生態城輸出綠色建築理念

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關注能源的消耗以及環境保護,低碳生活成為更多人們主導生活的方式,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房企開始關注綠色建築與綠色生態城市的建設。

2020年伊始,天津市濱海新區的綠色建築發展重點和方向成為了濱海新區綠色建設者共同的思考。在中新天津生態城動漫大廈召開了 “濱海新區綠色建築技術培訓”,此次會議旨在以服務濱海新區綠色建築建設管理為核心,通過專家們對綠色建築政策的解讀和創新技術的分享,促進濱海新區綠色建築發展。

在濱海新區一片30平方公里“先天不足”的鹽鹼地上,一座生態之城正在崛起。中新天津生態城作為中新兩國政府繼蘇州工業園之後第二個合作項目,是世界上第一座國家間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市。選擇在這種較差自然條件下建設高標準的生態新城,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樣板,更是濱海新區獨有的嶄新亮點。

天津濱海生態城,即中新天津生態城,把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理念、技術與天津的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在建設節能、環保、宜居住宅的同時,發展教育培訓、科技研發、文化創意、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配套建設一流的學校、醫院、公園、文體設施和社區服務中心等公用建築。

生態城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形勢下應運而生的節約資源能源的示範工程,是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項目。在《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中,要求生態城中所有建築都要達到綠色建築標準,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為20%。生態城綜合服務中心採用了大量節能環保裝置,包括雨水回收裝置、太陽能光伏電源、地源熱泵、污水迴圈利用管線等一大批先進設備,優先打好了這張“環境牌”。

綠色樓盤為百姓宜居生活帶來福音

無論身居鬧市,抑或歸心田園,都不會阻礙追尋綠色宜居環境的旅程,優美的環境與我們對美的感受密切相關。

雅居樂地産擇址中新生態城生態島上,規劃逾千畝、超百萬方低密人居大盤。自2008年啟動建設,時至今日,起步區的發展與成果躍然眼前。以“城市智慧”、“綠色宜居”、“健康生活”、“資源高效利用”為關鍵的發展模式,已得到全面落實。未來的生態城,將成為濱海新區乃至全天津極具生態居住屬性的人居目的地。

吉寶沁風禦庭地處濱海漢北路生態城國際鄉村俱樂部內。綠化率41.04%,住宅均設有花園以及停車庫或停車位。吉寶沁風禦庭整體戶型方正,活動區域開闊,居住舒適度高。該樓盤交通便利,周邊配套設施完善,居住氛圍濃厚。

中建海納府擇址中新生態城生態島,故道之畔,運河圍城。1.1低容積率,低密建築佈局,自然環境優美,水系豐沛,環擁一線自然資源,樹立當代島居生活的新標桿。項目為新中式風格,將現代審美和中式元素相結合,較市場上常見戶型設計得更為合理、舒適,致力於打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願景。 

開發一個樓盤,即引領一種生活。天津濱海新區越來越多的房企將綠色理念融入樓盤建設當中,通過不斷輸出綠色建築技術理念,使更多人了解綠色建築,天津市綠色建築將高品質發展,共同展望綠色明天!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綠色建築面積持續上升 天津生態城助力綠色明天
來源:中國網地産2020-07-31 20:00:59
截止到2022年,城鎮新建建築中綠色建築面積佔比達到70%,天津市濱海新區的綠色建築發展重點和方向成為了濱海新區綠色建設者共同的思考,天津生態城也即將助力綠色明天。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