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萬畢業生成廣東租房業源頭活水

來源:南方日報 2020-07-24 16:08:24

今年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將超過80萬人,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近日,廣東省財政廳透露的一則數據讓備受疫情困擾的住房租賃行業頗為振奮。為了搶奪客源,蛋殼、自如等長租公寓企業6月便提前推出各種優惠,由此拉動廣州等部分一線城市房租同比有所下跌。

“受疫情影響,廣州找房的流動人口大概比正常年份減少了100萬,由此導致企業的出租率普遍下跌。”7月23日,廣州市房地産租賃協會常務副會長兼執行秘書長徐再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不過,考慮到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比較嚴峻,該協會仍第一時間向全體住房租賃行業企業發起倡議,一起加入2020年大學生畢業季“港灣關愛計劃”,通過推出“無理由退房、臨時過渡房、租期調換房和租房代金券”四重福利,以實際行動助力新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解決第一關租題難題,讓他們能夠在廣州這座競爭激烈的城市安居就業。

住房租賃企業遭遇多重困境

上半年,廣東的住房租賃企業普遍面臨業務難以開展、運營成本增加、項目停工損失、現金流壓力攀升和員工壓力增大等困難。

“疫情打破了市場週期性規律,年後返工潮帶來的租賃高峰不復存在,出租率普遍降低了30%左右,部分企業房屋空置率超過40%。”徐再軍告訴南方日報記者,與此同時,企業還面臨大量租客退租或者提出減免租金的情況,收租率大幅下降。

在業務開展困難的情況下,運營成本也大幅增加。除員工薪資、社保費用、房東租金外,企業需大量採購防疫物資,少則上萬元,多則超過500萬元,額外投入支出相當大。與此同時,有些企業還面臨停工帶來的鉅額損失。據廣州市房地産租賃協會透露,對已經通過租賃等方式收儲了房源待改造的項目,在疫情防控期間因施工停滯,損失預估最低的上百萬,最高的達上千萬,且影響非短期內能彌補。

從四五月份開始,部分企業的現金流壓力已經在急劇攀升。“租賃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資金週轉有限,疫情影響導致現金流大幅降低。如不能及時緩解,企業將面臨資金鏈斷裂。”徐再軍坦言,由於現有包租模式的先天缺陷,租賃企業融資渠道很少,資金主要來源於風險投資及租金收入。在出租率收租率雙重下降的打擊下,一旦租賃企業無法正常交租,業主(房東)回收房屋,租客將面臨強制搬離、無處可居的境地,這無疑會使三方矛盾激化,糾紛不斷。

品牌化經營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早在1月30日,廣州市房地産租賃協會便在全國率先發佈《致全市業主(房東)的減租倡議書》,建議廣州市業主(房東)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2月(2020年2月1日-2月29日)實行免租一個月,3月1日-4月30日兩個月實行租金減半舉措。

但是,因受疫情全球變化和就業調整的影響,“我們出租的房子仍然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空置現象。”一位管理著五十多套租賃性住房的“二房東”徐先生向記者坦言,即使他主動及時向租客推出減免租金的優惠,但是,從今年2月份開始,還是陸續有不少租客向他提出了退租的要求。連續幾個月的大面積空置,讓他今年上半年不僅賺不到錢,甚至還有可能虧錢。

徐先生的尷尬不過是當前廣東住房租賃行業的一個縮影。從目前調查的情況來看,大部分住房租賃企業上半年均未實現盈利,受疫情和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部分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變得非常薄弱,有的甚至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在抗疫期間,住房租賃企業充分發揮了企業管理的顯著優勢,對租賃人口的疫情防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面對困難,廣東省公寓管理協會除了及時向政府提交暖企紓困的政策建議以外,也在積極引導企業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自救。

根據廣州市房地産租賃協會的不完全統計,廣州市現有可租賃住房約480萬套。儘管企業化經營的房源相對較小,但突然增加的80萬高校畢業生,無疑在源頭為廣州的租賃行業注入了活水。不過,讓徐先生頗為擔心的是,年輕租客對居住品質的要求普遍比高年齡段的租客要高,在這方面,長租公寓的潮流設計、安全管理和舒適配套顯然對他們更具吸引力。為了適應新租客群體的需求變化,徐先生近期已經在著手與一些大的公寓品牌商議加盟合作,把分散的房源統一裝修後再來出租。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80萬畢業生成廣東租房業源頭活水
來源:南方日報2020-07-24 16:08:24
今年在廣東求職的高校畢業生將超過80萬人,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近日,廣東省財政廳透露的一則數據讓備受疫情困擾的住房租賃行業頗為振奮。為了搶奪客源,蛋殼、自如等長租公寓企業6月便提前推出各種優惠,由此拉動廣州等部分一線城市房租同比有所下跌。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