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開啟“買買買”模式 未來的信心從哪來?

來源:經濟日報 2020-06-29 08:03:12

再創銷售額新高的“618”似乎也刺激了房地産企業的“購物欲”,今年5月以來,資本市場上掀起了一波房企回購小高潮。6月22日,萬通地産、藍光發展接連宣佈回購股份進展情況。而在此前,中國恒大萬科A、華夏幸福等房企也陸續在資本市場上採取了回購、高管增持等操作。業內人士表示,房企加大回購力度有利於提振低迷的股價,也彰顯了企業對於房地産行業發展的信心。

據貝殼研究院發佈的《1-5月房企融資監測月報》顯示,房企發起大規模回購企業股份與債務票據共計24起,主要涉及7家房企。最為典型的是恒大,在5月4日至29日期間,共發起16次股份回購,累計回購股份計10203萬股,涉及支付資金約15.94億港元。

除了企業股份外,還有債務票據的回購。5月內發生3000萬以上票據回購主要有3家房企,其中5月7日正榮回購並登出1.69億美元年息10.50%的優先票據。除此之外,5月內中南、建發、中洲、金融街等多家房企獲控股股東增持。

對於回購原因,房企普遍認為回購能夠代表公司對企業未來發展的信心。藍光發展表示,回購是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信心和內在價值的認可,同時為維護廣大投資者利益、增強投資者信心、促進公司長期健康發展。碧桂園表示,回購事宜可能會提高公司及其資産的凈值或每股盈利。世茂股份表示,增持是因為股東對公司未來發展信心及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事實上,房企回購潮的背後是今年以來房地産公司股票集體表現低迷。在創業板一路高歌猛漲的同時,地産板塊跌跌不休,截至6月23日收盤,申萬一級房地産指數從年初的3911.89下跌至3462.65,恒生地産類指數由年初的40341.62下跌至33299.95。個股方面,融創中國、萬科A、碧桂園分別下跌27.8%、21.5%、19.9%。

貝殼研究院分析認為,5月出現房企回購潮的原因,一方面是企業股份的回購有利於穩定或提升股價,緩解質押風險,增加投資人信心;另一方面則是金融環境的寬鬆帶來的融資成本的下行,房企借機發行低息新債來回購高息舊債,緩解債務壓力,優化結構。

房地産板塊持續跑輸大市的表現,主要源自於資金對樓市的悲觀。疫情發生以來,房地産行業受到巨大衝擊,銷售額、投資額一度出現斷崖式下跌。雖然隨著復産復工的推進,樓市有所回暖,但市場仍然充滿不確定性。

平安證券研究所地産團隊認為,中期來看,隨著積壓需求與投資改善需求釋放,三四線需求透支影響顯現,後續需求不確定性加大,供應大幅增加或導致去化率逐步承壓、庫存持續積累,帶動樓市緩慢降溫,預計全年全國銷售面積同比降5%至10%。

對於樓市的整體悲觀預期無疑影響了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走向。但是長期來看,疫情並不會改變房地産行業長期供需趨勢,優質房企仍然有成長空間。

克而瑞數據顯示,累計看,前五月百強房企銷售恢復逾去年九成,大中型房企復蘇更快。2020年百強房企前5月全口徑銷售金額約35705億元,同比下降7%,整體百強銷售已恢復近去年同期九三成。單月看,百強房企5月銷售增速轉正並取得兩位數增長,多家房企增速亮眼。5月單月百強房企全口徑銷售金額合計約10688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明顯。企業層面看,金地集團、中國金茂、中梁控股、禹洲地産、中駿集團控股等房企均實現超過50%的增長,銷售增長勢頭強勁。

克而瑞證券研究院首席分析師董浩表示,5月百強房企單月銷售今年首次轉正且實現兩位數增長,新房銷售如期復蘇。考慮到疫情影響愈加式微,復工復産持續推進,百強房企後續銷售仍具備較大提升空間,料全年銷售不悲觀。此外,今年兩會突出“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穩定思路,中長期在經濟受疫情影響承壓較大的背景下,房地産短期或仍然扮演壓艙石角色。預計在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大環境下,具備較強融資優勢、投資能力和産品能力的龍頭房企,以及財務穩健、發展快速的成長型房企未來有望迎來估值修復。

此外,考慮到房地産行業總體增速正在放緩,頭部房企早已開始嘗試向文旅、康養、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等多元化轉型,即使對房地産業本身而言,後週期的物服務業、住房租賃、舊城改造等領域都在提供新的增長動能。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房企開啟“買買買”模式 未來的信心從哪來?
來源:經濟日報2020-06-29 08:03:12
6月22日,萬通地産、藍光發展接連宣佈回購股份進展情況。而在此前,中國恒大、萬科A、華夏幸福等房企也陸續在資本市場上採取了回購、高管增持等操作。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