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被譽為我國的“國家中央公園”。曾經,秦嶺北麓違規、違法建設別墅現象頻現,嚴重影響了秦嶺生態安全。2018年7月,一場專項整治違建別墅的秦嶺生態保衛戰打響。此後,陜西省持續跟進,深挖、整治生態隱患,加快生態修復與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改善。
秦嶺是我國地理上的南北方分界線、氣候上的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還是水文上的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界線,被譽為“國家中央公園”。然而,曾經的秦嶺北麓違規、違法建設別墅現象頻現且屢禁不止,嚴重影響了秦嶺生態安全。2018年7月,一場專項整治違建別墅的秦嶺生態保衛戰在陜西打響,共拆除秦嶺違建別墅1185棟、沒收9棟,一大批領導幹部和部門因違法違紀被立案調查和追責。
秦嶺違建整治的直接目的在於糾錯,而其長遠效應卻在於依法依紀“重塑人與山水自然的友好關係”,讓生態文明理念深植人心。如今,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秦嶺曾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正在迅速恢復,而更大的收穫則是,紮根於人心的對大自然的敬畏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
深入整治生態隱患
作為重要的生態屏障,與西安近在咫尺的秦嶺是這座千年古都的“後花園”。曾經是違建別墅重災區的西安市長安區,在完成拆違攻堅戰之後,人不歇腳馬不卸鞍,繼續向生態隱患縱深挺進。
秦嶺長安區段面積876平方公里。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讓秦嶺西安段成為最大的農家樂産業聚集區。但是,隨著産業規模的迅速擴張,農家樂的“野蠻生長”也讓秦嶺的生態系統不堪重負。
為深化違建別墅專項整治效應,當地迅速跟進啟動農家樂專項整治工作。排查出的2809戶農家樂中,拆除違建農家樂284戶、關閉910戶,整改提升的1615戶全部完善手續、建設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實現污水達標排放。此外,一年多來,西安還先後開展聯合檢查354次,偵辦涉及野生動植物案件99起,22家採石礦全部關閉,累計拆除違建面積197.28萬平方米,恢復植綠4820.46畝,復耕逾1655畝,退回村集體土地1992畝。
“以‘繡花’的功夫保護秦嶺生態”是大整治行動後西安生態保護自覺的形象比喻。為了把旅遊業對秦嶺生態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建立農家樂APP資訊管理平臺和農家樂管理協會的同時,長安區還投資2億元建設了8個峪口保護站,利用人臉識別系統和熱成像系統,對進入秦嶺的人、車實施智慧管控。一年多來,秦嶺生態保護研究會、基金會、秦嶺保護派出所、法庭、檢察室等生態治理新機制建設也相繼啟動。“保護秦嶺,人人有責”,作為陜西省大學生最為集中的大學城所在地,由1萬名大學生組成的秦嶺保護志願者隊伍常態化走進山峪,開展撿拾垃圾、環保宣傳和植綠增綠活動。
2019年,西安累計整合投入市級財政資金5億多元,用於秦嶺生態環境保護,2020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於獎補區縣、開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強化生態修復保護
加快生態修復是陜西補齊“短板”、守護大秦嶺生態屏障的首要舉措。一年多來,陜西林業部門累計完成人工造林319.52萬畝、封山育林655.09萬畝、飛播造林1053.22萬畝,完成森林撫育645.75萬畝,使森林覆蓋率達到69.65%。此外,陜西還在秦嶺區域先後建立各類保護區33處,總面積達850萬畝,形成初具規模、集中連片的秦嶺自然保護區群。
經過一系列生態治理“組合拳”,秦嶺北麓沿山地帶山水相映、城林一體,已經成為人們休閒旅遊的好去處。
“在專用自行車綠道上騎車感覺真好,安全又愜意。”4月24日上午,西安市民王鵬程和同事一起,到環山公路綠道上騎車鍛鍊。在秦嶺北麓西安市鄠邑區7公里綠道上,他一邊悠閒地享受著騎行的樂趣,一邊欣賞著秦嶺的美景。“以前這裡有10來棟別墅依山而建,後來全都被拆除了。”王鵬程告訴記者,當年的違建別墅對秦嶺環境來説真是一種破壞,“現在好了,經過整治,原址上已經長出了草,種上了樹,恢復了鬱鬱蔥蔥的景象。”
健全長效保護機制
為實現秦嶺生態環境修復保護常態化,2019年12月1日,新修訂的《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條例》突出保護優先原則,將原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適度開發區對應修改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一般保護區,擴大調整了核心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範圍,立法理念從“限制開發”轉為“保護優先”。為夯實責任監管制度體系,《條例》專門增加了“監督管理”一章,明確了各級政府及部門的監管責任,構建多層次、多領域的監測、監管體系,規定秦嶺區域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實行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
今年3月,陜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審查批准了《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於今年7月1日施行。這是該《條例》自2013年7月26日頒布以來,2017年3月30日修訂後作出的再一次修訂。《條例》明確,在秦嶺範圍內實行礦業權退出補償機制,並健全了《秦嶺範圍內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約談制度》《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系列配套制度。
與此同時,為健全長效保護機制。陜西掛牌成立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管理局。西安市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新組建了市、區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局,一個沿山市(區)縣與部門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部門與執法單位之間的溝通聯絡、資訊共用、條塊結合、職責分明的保護機制初步形成。
此外,西安市政府還和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成立了西安地球環境創新研究院和西安城市生態環境觀測研究站,共同致力於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研究。據了解,今年陜西將啟動秦嶺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開展秦嶺生態狀況遙感監測與評價及秦嶺北麓流域面源污染遙感監測。
“劃紅線”是陜西明確城市發展邊界的關鍵舉措。為此,西安市探索開展了生態紅線劃定試點,先後完成了長安區、鄠邑區勘界定標試點工作,基本建成生態保護紅線臺賬數據庫和資訊入庫工作。同時,制定出最嚴格的水源地保護規劃,劃定黑河金盆水庫等9處一級水源保護地,實行全封閉保護;秦嶺西安段的48個鄉鎮全部建起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所有村莊都組建了專門的保潔員隊伍。
重拳治亂之後,秦嶺生態環境得到迅速改善。近日,科研人員在秦嶺國家植物園發現大約40畝、數量超萬株的野生蕙蘭種群,這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北端野生蕙蘭種群;陜西省龍草坪林業局、陜西省動物研究所在秦嶺拍攝到了野生金錢豹畫面,表明該種群活動範圍不斷擴大,並已建立了穩定的金錢豹種群;經過多年持續保護,曾經瀕臨滅絕的“東方寶石”朱鹮,從秦嶺腹地飛向了黃土高原,種群數量超過4000隻,成為全球鳥類保護的成功典範。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