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4-23 08:08:50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詳解副中心城市綠心的規劃設計理念,揭開了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

城市綠心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綠色空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複合的城市功能。它位於大運河南岸,西邊以東六環為界,南至京塘公路,總規劃面積約11.2平方公里,其中綠化面積約7.37平方公里,是一處集生態修復、市民休閒、文化傳承于一體的城市森林公園。

城市綠心,既是一個功能複合、開放共用的市民活力中心,又是東方智慧與中華文脈的聚集,更是生態修復治理的生動實踐。

一核、兩環、三帶、五片區,這是城市綠心獨特的景觀結構。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為了方便市民遊覽,城市綠心融合軌道交通、公共交通、步行與自行車交通為一體,豐富綠色出行方式,構建多模式多層次便捷綠色交通,結合功能分區實現綠色交通全覆蓋。

城市綠心不僅僅是一個市民公園。以“千年惠林”為主題,這裡處處充滿了東方智慧。

城市綠心景觀設計秉承中國古典園林曠如與奧如的設計理念,形成開闊景觀核心與園中園悠遠空間。所謂曠如和奧如,出自唐代柳宗元《永州龍興寺東丘記》,“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 大致是説,遊玩適意的去處,大致有兩種境界:開闊的地方和深幽的地方,僅此而已。城市綠心的設計美學由此可見一斑。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城市綠心還將構建永續生長的森林。

據了解,生態保育核位於綠心的中心,佔地約78公頃,作為動物棲息區和近自然造林手法的實踐區。內部通過選擇及搭配樹種,與潛自然植被相接近,使森林能進行接近自然地自發生産。初步實現10-20年永續森林初具規模,50-80年實現永續生長的穩定森林生態系統。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副中心離不開運河文化。城市綠心設計從清朝《潞河督運圖》畫軸中提煉出建築、船隻、街道、農田、碼頭、商業活動,從歷史文化研究中提煉與運河相關的文化元素,展示歷史文化脈絡,設置了傳承運河文化的一故道兩柳堤三景區八節點。依託歷史故道構建的綠境系統,市民可深入乾涸河道觀賞和互動,感受中華運河文明。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城市綠心內,三大文化建築匯整合文化組團,打造區域文化服務核心,高度共用、傳承文化、締造活力。三大文化建築呈環抱式佈局,建築間距約為130米到180米,地鐵換乘站到各建築步行時間約3至5分鐘。

城市綠心範圍內原來有東方化工廠、3個村莊和一些村鎮企業。疏解騰退後,採用生態方式進行治理,減少人工干預,用自然的力量恢復該區域的生態環境。

例如,保留原東方化工廠路由、遺址、廢舊機器零件,構建遺址公園;保育核內部不設置照明,完全模擬自然生境;利用場地內的廢舊材料倣建觀星臺,營造夜間觀星場所。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除此之外,城市綠心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嘗試和實踐。

例如,建設了“綠色”調蓄景觀湖,還設置17處濱水濕塘,11處人工濕地、源頭植草溝165段,真正把綠心變為通州的“海綿城市”示範區。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中國網地産

建立綜合能源站,推進光伏光熱,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達到41.2%,實現資源優配。

全面利用非傳統水源,構建非傳統水源利用示範區。

制定了嚴格的綠色建築規劃指標。要求內部新建大型公共建築三星級比例達到100%。

建設先進超前的“城市智心”,推進寬頻光纖網和5G移動網路建設,建設泛在互聯、綠色低碳、開放活力、創新共用的城市綠心。

通過全過程市民互動,提高市民體驗感,並通過大數據和可視化,提升公園管理,降本增效。

春賞桃李、夏伴梧桐、秋染銀杏、冬見蒼松,城市綠心的大美生態畫卷將徐徐展開。根據計劃,城市綠心將於今年十一前具備開園條件,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大的城市森林。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揭開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這些細節首次透露
來源:北京日報2020-04-23 08:08:50
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世界地球日來臨之際,北京市規劃自然資源委詳解副中心城市綠心的規劃設計理念,揭開了副中心城市綠心規劃面紗。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