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歷史可比性

來源:北京日報 2020-04-20 12:03:28

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下降6.8%,為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下一步中國經濟走勢如何?對此,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20日在例行發佈會上回應,疫情期間的經濟運作,與正常生産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作不具可比性。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今年一季度極不尋常,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對各國經濟社會正常運作帶來重大影響,也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下降6.8%,主要宏觀經濟指標都出現了明顯下滑。”嚴鵬程説,宏觀經濟數據反映的其實是微觀主體的冷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嚴鵬程説,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有歷史可比性。分析一季度經濟形勢,要放在百年不遇疫情衝擊的大背景下綜合衡量。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世界多國經濟已出現停擺半停擺狀態,國際經貿往來幾近停頓。疫情期間的經濟運作,與正常生産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作不具可比性。所以,今年一季度經濟下行並非中國經濟發展基本面的正常反映,而是突發嚴重事件帶來的結果。

“中國經濟經受住了疫情帶來的空前考驗。”他説,本次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面對疫情衝擊,我們迅速果斷採取超常規的防控舉措,不僅在較短時間內阻斷了本土疫情傳播,也有力保障了14億人的基本生活,保持了社會秩序安全穩定。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我們難免要付出一定代價,但生命無價,相比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經濟短期承壓這個代價是必須承受的,也是值得付出的。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我國經濟運作正常秩序正在有序恢復。目前各地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正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産、復商復市進程。從3月份以來的情況看,各項經濟指標正在逐步好轉。

生産方面,用電量、貨運量等實物量指標明顯恢復,3月份工業降幅比前2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服務業生産指數降幅收窄3.9個百分點,4月上旬用電量已同比增長1.5%。

需求方面,內需正在不斷恢復,一季度投資、消費降幅分別比前2個月收窄8.4個、1.5個百分點。預期方面,3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分別回升16.3個、22.7個百分點,雙雙重回榮枯線以上。

與此同時,一些逆勢成長的新增長點增長極,也展示出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強大國內市場正在有力發揮托底支撐作用。”他表示,我國擁有14億人的大市場,擁有完備的産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資源,市場縱深和迴旋空間巨大。在這次疫情應對中,不少企業順應防控需要,迅速開展技改擴能和轉産擴産,一些滿足群眾基本需要的工農業産品生産和銷售保持了正增長,醫療救治和衛生防疫等行業快速發展,線上課堂、網上辦公、遠端醫療等新業態成長迅猛,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大幅增長13.2%。一批重大外商投資項目建設正在加快推進,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在就區域總部落戶中國等加快洽談進程。

據介紹,為應對疫情衝擊,前一階段在幫扶企業、穩定就業、擴大內需等方面,各地各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目前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受國際疫情‘二次衝擊’等影響,國內供需迴圈還沒有完全暢通,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産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一些個體工商戶停業歇業問題還比較突出。”他介紹,相關部門下一步將在財政金融、投資消費、就業民生等方面,抓緊推出一批更有力度、更有針對性的政策舉措,著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提高生存發展能力,切實穩定經濟運作。

“總體上看,這次疫情沒有也不會改變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是階段性的。”他説,依託強大國內市場支撐,通過宏觀政策對衝,暢通經濟迴圈,發揮各類市場主體作用,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動經濟發展儘快恢復到正常軌道,完成好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國家發改委:一季度我國經濟負增長不具歷史可比性
來源:北京日報2020-04-20 12:03:28
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下降6.8%,為1992年有季度統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下一步中國經濟走勢如何?對此,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20日在例行發佈會上回應,疫情期間的經濟運作,與正常生産生活秩序下的經濟運作不具可比性。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