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無疫情小區是這樣創建的

來源:經濟日報 2020-03-10 08:22:12

基層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要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武漢市“無疫情”是基本前提。根據湖北省武漢市最新公示的兩批名單,截至3月8日16時,全市累計無疫情小區3021個,佔比42.5%;無疫情社區135個,佔比9.6%;無疫情村(大隊)1350個,佔比69.5%。那麼,無疫情小區在創建過程中,究竟遇到過哪些實際困難,又是如何解決的?其中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多個社區。

“轉運病人時,大家都衝在前面。如果我們都不做,那居民怎麼辦?”在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華園社區黨總支書記余娜對記者説。華園社區隸屬武漢市漢陽區晴川街,實際在住3251戶、6417人。它的6個小區中,有5個是無疫情小區,都滿足了“疫情零發生,防控全到位”的條件。截至3月8日,時間最長的小區已連續46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四類人員”。

談及戰“疫”之艱難,余娜幾度落淚。記者了解到,疫情發生以來,前期華園社區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武漢市床位嚴重不足,導致一些居民出現恐慌心理。“當時,我們每天都要對居民做大量解釋安慰工作。”余娜説,我們還要及時上報病人情況,聯繫各方資源安排病人有序就診。“經常通宵轉運病人。”

彭瑋是武漢市江岸區一元街道岳飛社區黨委書記。目前,該社區下轄的6個小區全部實現無疫情小區。他的秘訣是“提前宣傳引導,動員越早越好”。1月21日,武漢市政府發佈《給市民朋友的一封信》,社區幹部立即列印張貼,面向居民廣泛宣傳動員,並第一時間開始排查。居民一旦出現體溫檢測偏高等情況,會主動向社區報告。結合社區到府排查行動,社區做到了早發現、早隔離、早救治,“四類人員”安置工作得以順利完成。

居民生活物資能否得到有效保障,關係到社區封閉管理的成敗。“我們依託物業管理,充分發揮工作人員、志願者、下沉幹部的力量,分片對社區進行保供。”余娜介紹説,華園社區充分運用網格微信群、微鄰里平臺等,有效覆蓋和滿足了大多數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針對有些居民不會或不方便網購等問題,工作人員每天會點對點電話聯繫,代購生活物資。社區還有2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代購藥品。“通過下沉幹部協調,湖北食藥監局幫我們打通了‘最後一公里’,在附近藥店就能滿足採購需求。”余娜説。

在岳飛社區,彭瑋等工作人員每天都很忙,早出晚歸。他們要為社區內1447戶、3879位居民提供保供服務。社區內90%以上都是老舊小區,老年人較多,加大了保供難度。

在臨江雅居小區採訪時,記者發現,在崗亭內“躺著”一包圓白菜。原來,這是小區保供應的一個小妙招。“這包圓白菜是我自己去買的,以備不時之需,萬一遇到哪家沒菜了,隨時可以過來拿蔬菜。但這個也不能囤太多,一是存放時間太久不新鮮了,二是現在特殊時期,不能只想著自己。”蔣家墩社區黨總支書記夏貴秀説,通過細心週到觀察,能夠基本解決小區居民的保供難題。

志願者胡霞坦言,目前社區團隊人員數量還不多,壓力較大。而社區團隊人員力量則是小區“零感染”的保證。

臨江雅居小區居民較少,工作團隊則有14人,保證了小區封閉管理、消殺衛生、供應保障等各項措施落實到位,這也是該小區能夠保持“零感染”的重要原因。“好多志願者是‘90後’。他們特別能幹,經常對我説‘您歇會兒,讓我來’。”夏貴秀對記者説。

記者採訪時,“90後”女孩鄔佳星、許倩文正在小區門口站崗,她們是來自武漢大橋實業有限公司的黨員。鄔佳星告訴記者,任何出入人員必須嚴格測溫、登記。許倩文手提足有40多斤重的噴藥器,花了近2個小時,才做完小區的消毒工作。正是這些包括志願者在內的基層社區防控力量,讓疫情防控的每一項措施都能夠落到實處。

在晴川街黨工委副書記羅琳看來,社區書記、基層工作人員、志願者形成了強大的合力。“整個團隊的精氣神非常好,責無旁貸地去做好社區服務工作。”羅琳説。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武漢無疫情小區是這樣創建的
來源:經濟日報2020-03-10 08:22:12
基層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要取得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武漢市“無疫情”是基本前提。根據湖北省武漢市最新公示的兩批名單,截至3月8日16時,全市累計無疫情小區3021個,佔比42.5%;無疫情社區135個,佔比9.6%;無疫情村(大隊)1350個,佔比69.5%。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