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交更要信心 “線上行銷”開發商推無理由退房

來源:新華網 2020-02-13 13:34:26

新華網北京2月12日電(王日晨) 疫情之下,房地産開發企業暫時停止售樓處銷售活動。目前,隨著各地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産,多家房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積極參與線上售樓平臺的開通和實踐,在這一特殊時期為購房人提供置業服務。

伴隨著線上售樓平臺的開通,一些房企還順勢推出“無理由退房”,個別活動期限甚至長達半年時間,受到市場關注。


2月6日,陽光城協同各區域公司及項目推出了指定房源半年期無理由退房方案,明確自2020年2月6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止,客戶在草簽並支付規定首付比例之後,對指定房源可以享受無理由退房。

其實,早在本次“無理由退房”方案實施之前,陽光城就已經全面開通了多種線上售房渠道。包括誕生於2018年的陽光房寶小程式的快速推出,是經過2年來不斷更新迭代,實現目前集項目展示,線上諮詢,一鍵撥號,自動生成個人及項目海報,推薦好友買房等功能于一身,不僅操作便捷,更是逐漸發展為具有線上售樓處功能以及渠道綜合管理功能的工具。

陽光城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陽光城始終致力於結合客戶研究分析的結論,做出符合房地産未來發展的科技屬性的工具,線上售樓處概念只是其中之一。

隨後,融創東南區域發佈公告,2020年2月9日至3月31日期間客戶認購融創東南指定項目認購之日起可享受長達30天的無理由退房,融創東南區域浙江、安徽、福建3省23個城市,共50余個項目參與本次活動;隨後,融創上海區域也發佈公告稱,2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認購該區域指定項目,自認購之日起至3月31日享受無理由退房,時間最長至50天。計劃覆蓋上海、無錫、蘇州、南京、南通、徐州、揚州、常州、鎮江、蕪湖、鹽城、淮南等19個城市;2月10日至3月31日認購融創北京指定項目,認購之日起享受30天內無理由退房,涵蓋北京、濟南、青島、太原、石家莊等18個城市。

花樣年控股也推出5大措施,包括30天無理由退房、限時特惠10000元、全民行銷、商辦類項目産品享10%首付特權等。其中,2月9日起至3月30日,啟用線上下定房源30天可退可換特權,不收取任何費用。

2月10日,融創中國北京區域稱,2月10日至3月31日認購融創北京指定項目,認購之日起享受30天內無理由退房,涵蓋北京、濟南、青島、太原、石家莊等18個城市。至此,融創已有北京、上海、東南三大區域加入“無理由退房”行列,覆蓋範圍包括60個城市。

2月11日,美的置業推出“無憂線上”計劃。3月31日前通過線上銷售中心成交的房子,最長可享受“30個自然日無理由退房”政策(具體以各項目政策為準),並可在7天內免費轉房號、變更直系親屬範圍內的買受人。

此外,保利新城控股綠地、禹州、新力等房企也陸續推出“無理由退房”措施。

據了解,恒大是全國最早提出“無理由退房”的房企。業內人士分析稱,“無理由退房”的做法能夠強化購房者的入市心理。允許無理由退房的做法,賦予了購房者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對購房者起到吃“定心丸”的作用。

一位房企內部人士認為,疫情之下,影響的是企業的銷售和現金流,而不是産品與服務。畢竟房地産屬於大宗商品,現場場景很重要,即使你的産品再好,也很難僅憑藉口碑線上上銷售,即便推出“無理由退房”,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購房者的傳統觀念。

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説,就像學校推出“空中課堂”一樣,房企推出線上售房或是無理由退房,也是疫情之下的權衡之舉。企業畢竟還要繼續發展,不可能沒有任何動作,但實際效果跟以往相比會有所折扣。

中經聯盟秘書長陳雲峰表示,房企在疫情下打出行銷組合拳,會進一步促進交易線上化。租,售,VR 看房,電子簽約,線上付款,一系列流程都可線上上完成。未來房屋交易隨著獨立經紀人的增加,會更加專業,更加科技化,更加線上化。

“客觀地説,不會有特別明顯效果。”合碩地産首席分析師郭毅認為,開發商就算是開啟線上行銷或是推出無理由退房等舉措,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聚攏和積蓄購房客群。不過,對於房企而言,當前這個階段確實要採取一些措施去積極爭取客戶,從海量的線上資源去篩選有需求的置業客群。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要成交更要信心 “線上行銷”開發商推無理由退房
來源:新華網2020-02-13 13:34:26
疫情之下,房地産開發企業暫時停止售樓處銷售活動。目前,隨著各地有序推進企業復工復産,多家房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外,積極參與線上售樓平臺的開通和實踐,在這一特殊時期為購房人提供置業服務。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