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首次降準今落地:8000億資金在路上,房貸利率要降?

來源:中新經緯 2020-01-06 13:16:26

中新經緯客戶端1月6日電 (張澍楠)6日,中國央行2020年第一次降準落地,釋放長期資金約8000多億元。

新年第一天,央行公告稱,決定於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此次是全面降準,體現逆週期調節,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降低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直接支援實體經濟。

年內首次降準今落地:8000億資金在路上,房貸利率要降?-中國網地産

自2019年來的四次降準中,央行通過三次全面降準及一次定向降準降低小微、民營企業融資成本,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除此之外,降準也為春節前市場資金面平穩提供支撐。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從短期看,此次降準是為釋放流動性來滿足春節前的資金需求高峰,保證市場平穩。“一般來説,春節前後更容易出現資金的投放和回籠需求。”曾剛進一步稱,今年春節較往年更早,流動性面臨小幅資金到期壓力,現金需求增大,央行在月初就宣佈降準是為營造較平穩的資金利率,體現了穩健的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預計,下階段,全面降準仍有空間和必要,結合定向降準,預計還有2-3次降準空間。

中信宏觀稱,此次降準時點和力度符合預期,春節前的流動性缺口為總量政策的適度偏寬提供窗口機遇。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政策基調下,重申全年貨幣政策取向將是“價量並舉”,1月數量先行,二季度有望迎來降息。

1月20日,央行將公佈新一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業內普遍預計,本輪降準或影響新一期LPR報價小幅下調。

易居研究院發佈報告稱,貨幣政策及金融環境的變動,對於LPR報價機制以及房貸利率等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尤其是包括降準在內的工具運用,對於貨幣流動性及利率等影響較為直接。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對中新經緯客戶端表示,降準後流動性有所增加,預計LPR有下調可能。與此同時,房地産銀行貸款工作也會調整,這使得房貸利率和房貸成本或進一步降低,最終惠及購房者,也使今年3月存量浮動貸款轉換定價方式的工作更好展開。

華泰證券研報認為,去年12月LPR沒有繼續調整,但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要求下,央行引導LPR下降的動力不減。通過降準降低銀行負債端成本,從而引導今年1月份LPR繼續調降可能也是較為恰當的方式。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分析,未來5年期以上LPR報價或出現小幅下行走勢,這意味著明年房地産市場將保持穩定運作態勢,房地産投資增速顯著下行的風險較小。

溫彬預計,新一期LPR 1年期報價為4.1%,5年期以上為4.75%。

“央媽”還有何後手?

值得注意的是,1月1日宣佈降準資訊後,一部分人認為是“放水”的信號。

央行對此明確表示,此次降準與春節前的現金投放形成對衝,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仍將保持基本穩定,保持靈活適度,並非大水漫灌,體現了科學穩健把握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為應對公開市場操作OMO到期、春節取現、繳稅、地方債發行帶來的資金缺口,除降準外,央行還會做什麼?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表示,此次降準央行特別強調了有利於增強中小銀行服務民營、小微企業的資金實力,下一步應繼續優化“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框架,通過定向降準、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結構性政策工具為中小銀行提供更多增量支援,降低中小銀行資金成本。

1月5日,央行召開會議明確2020年七大工作重點,其中提到: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重點,加大金融支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推動發揮多部門合力,用好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宏觀審慎評估和徵信管理等政策工具,切實推動改進小微企業融資。

國海證券研報分析,春節前,可以關注包括逆回購、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等其他彌補流動性缺口的貨幣政策操作。(中新經緯APP)

(責任編輯:)
品牌房企
樓盤速遞
網站無障礙
年內首次降準今落地:8000億資金在路上,房貸利率要降?
來源:中新經緯2020-01-06 13:16:26
新年第一天,央行公告稱,決定於1月6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不含財務公司、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金融公司)。央行有關負責人指出,此次是全面降準,體現逆週期調節,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穩定資金來源,降低金融機構支援實體經濟的資金成本,直接支援實體經濟。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