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教訓非常深刻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20-01-06 07:35:05

網際網路金融這幾年的發展歷程表明,金融科技是柄雙刃劍,在增強金融體系適應性、普惠性的同時,可能使金融風險傳導更加迅速、金融風險結構更趨複雜,給金融安全帶來巨大挑戰。應當更加明確,隨著各種新型金融科技不斷涌現,必須嚴防金融機構以新技術為外衣脫實向虛,必須時刻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2020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近日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2019年主要工作,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關於2020年工作,會議提出了七大重點方向,其中包括堅決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會議要求,持續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基本化解網際網路金融存量風險,建立健全監管長效機制。(相關報道見A9版)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首要戰役。金融風險是當前最突出的重大風險之一,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是當前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2019年,面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上升的複雜局面,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經過努力,宏觀杠桿率過快上升勢頭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銀行治理成效明顯,重點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取得重大突破,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此時,有關部門需要總結有關金融風險整治工作成效,監管部門及社會各界也需要認真汲取近幾年各種金融風險尤其是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帶來的深刻教訓。

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網際網路金融迎來了一波大發展。網際網路金融的常見業態包括網際網路支付、網際網路基金、網際網路保險等,人們廣泛使用的支付寶、微信錢包等都屬於網際網路支付。網際網路金融極大提高了支付便利性,提高了社會運作效率,因此獲得普遍認可。然而,我國網際網路金融在取得快速進步的同時,部分從業機構法律意識、風險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意識缺失,一些相關子行業的監管滯後於市場的發展和業態創新。在網際網路金融興起過程中,還有一些人打著金融創新幌子從事非法集資、傳銷、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以網際網路金融名義實施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行蹤更加隱蔽,吸收資金速度更快、金額更大,危害更為嚴重。此前數量相當龐大的P2P網路借貸平臺,是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爆發重災區,過去一段時間,有大量P2P網貸平臺接連“爆雷”,或倒閉、或“跑路”,導致一些參與者損失慘重。還有一些違法分子把傳統投資理財模式裝進網際網路金融的“新瓶子”,短時間內非法集資涉案金額即達到數百億元,受害者往往數以十萬計。

網際網路金融監管不力,還導致“現金貸”“校園貸”一度肆虐,並引發暴力催收、超高費率、侵犯個人隱私等諸多嚴重問題。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投機炒作,也是突出網際網路金融亂象之一,相關非法金融活動導致風險快速聚集,嚴重擾亂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

網際網路金融風險讓一些人付出巨大代價,相關教訓非常深刻,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和思考。網際網路金融這幾年的發展歷程表明,金融科技是柄雙刃劍,在增強金融體系適應性、普惠性的同時,可能使金融風險傳導更加迅速、金融風險結構更趨複雜,給金融安全帶來巨大挑戰。反思網際網路金融風險,應當更加明確,隨著各種新型金融科技不斷涌現,必須嚴防金融機構以新技術為外衣脫實向虛,必須時刻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持續深入推進並取得顯著成效,網際網路支付、P2P網路借貸等方面存量風險得到化解,目前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得到全面治理,金融市場平穩運作,金融監管制度進一步完善,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此次,央行工作會議要求持續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表明未來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必然是長期和長效的。

必須警惕各種網際網路金融亂象死灰複燃。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將網際網路金融“一棍子打死”,但也決不允許不法之徒打著創新的旗號招搖撞騙。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方興未艾,網際網路金融監管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的教訓非常深刻
來源:北京青年報2020-01-06 07:35:05
網際網路金融這幾年的發展歷程表明,金融科技是柄雙刃劍,在增強金融體系適應性、普惠性的同時,可能使金融風險傳導更加迅速、金融風險結構更趨複雜,給金融安全帶來巨大挑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