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運河人家托起“安居夢”

來源:河北日報 2019-12-04 14:34:16

大運河宛如一條玉帶,穿滄州城而過,在禦河路盡頭處轉身留下一個優雅的“幾”字,南關、張家墳兩個村便坐落在這個美麗灣流懷抱裏。

幾個月以前,如果你來到這裡,目光所及之處,會是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

世世代代毗鄰而居的運河村落,與現代都市只隔一條堤頂路,卻是近600戶運河人家走不出的安居困局。

滄州全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下大力解決運河兩岸村莊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於今年5月啟動了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一期)南關、張家墳片區徵收項目。

382畝土地、712處房屋、250座墳塋,只用了4個半月,運河區委、區政府就完成徵收任務,實現了協議簽訂率、和諧徵收率和群眾滿意度3個100%,創造了滄州城建史上徵收速度最快、拆除速度最快、清運速度最快3個紀錄,奏響了滄州走入“運河時代”的新篇章。

運河人家期待的“安居夢”

兩個運河村落,600年光陰故事。

南關,又名南關口,緊靠運河,設有擺渡口,是南運河南北主要交通關口;張家墳,三面環河,明朝南京戶部尚書張縉去世後葬於此地,村名與張縉相關。

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南來北往的人聚集於此,逐漸形成了密集村落。382畝的土地裏,在歷史長河中密密麻麻地建成了712處房屋。村落外,還有180畝菜地,一度成為滄州市民“菜籃子”。

62歲南關村民朱鳳崗從小長在運河邊,喝運河水長大。運河是他的故鄉,卻也是他繞也繞不出的生存困局:村落沿河而建,房屋潮濕,建好的房子幾個月後就起了鹼;夏天蚊子蒼蠅不離身;全村只有一條主幹道,只能走一輛計程車,再來一輛小三輪都錯不開。

56歲的張家墳村民張連貴祖孫三代擠在3間低矮房裏,用房緊張,兒子就在菜地裏蓋房子、娶媳婦。

“運河兩岸寸土寸金,村裏沒了發展空間,近30年未放宅基地,全村不到1000人、330戶,建在菜地裏的民宅就有203座。”張家墳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恒説,房子越蓋越多,一點點延伸到運河堤下。十多年前的一場大雨,運河水倒灌,村裏一米深的水,房頂破油氈漏了水,房外積水到了窗臺。

村民打的回家,和司機從來不敢説到張家墳,只説去緊鄰的市委,司機再往前一點都不願意走。村裏建廁所都成了大難題,幾十戶擠一個廁所用……

“對這片運河水有多愛,就有多迫切想走出這個地方!”張連貴説,“是滄州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讓我們看到了安居的新希望。”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托起“安居夢”

大運河,滄州的母親河。滄州依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

滄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精神,啟動實施了大運河城市區提升改造工程,舉全市之力把大運河打造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重要的承載地、河北省城市生態休閒走廊示範區、滄州市城市重要標誌,開創“滄州大運河時代”,讓群眾盡享運河之美。

鳥瞰黃河路以南,大運河生態修復展示區,地綠水清、人水和諧,成為市民娛樂休閒的“打卡地”;放眼解放路以北,美麗的運河景觀帶,裝點夜色、扮靚都市,成為城市躍動的音符。而兩地之間的南關、張家墳片區,卻成了大運河文化帶的一個空白區域。

把群眾“安居夢”和運河文化帶建設相結合,南關、張家墳片區,成為工程的重頭戲。

走進片區,問題又接踵而來:做生態修復,不搞商業開發,安置房從哪來?382畝土地,涉及國有建設用地、國有農用地、集體農用地和河套用地,徵收項目地類複雜,一家往往是在村裏建了住宅,又在菜地裏建了房子,補償標準不一樣,百姓不認同;片區涉及的房屋及土地徵收,情況複雜,村裏有有土地證的,有沒土地證的,還有證小房大的,各説各的理。

“問題越多、情況越複雜,越要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對全體。”運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項目指揮長肖玲説,依法依規按程式是解決疑難問題的金鑰匙,必須把依法徵收挺在前面。

以人民為中心才是最大道理。“5個月內,一定完成搬遷。”滄州市下了決心,運河區也向滄州市委立下軍令狀。

沒房源,多方籌措。市委、市政府將地處黃金地段的流津時代、世紀福邸兩個小區作為安置房,開創滄州“準現房”安置先河,讓被徵收居民吃了“定心丸”。

對補償標準有異議,挨家挨戶反覆徵求意見。項目指揮部為22個群眾工作組每組配備一名群眾代表,與隊員一同入戶做工作。早晨集合入村,晚上回來梳理匯總當日情況,披星戴月,風裏來、雨裏去,單是徵收補償方案,就出了30稿草案。

需要臨時租房的,孩子因搬遷轉學的,行動不便的……村民的難題,都有解決的法。張連貴眼淚直流:“在運河邊住了一輩子,沒想到還能活著搬出張家墳!”

用真心真情讓群眾早日實現“安居夢”

11月1日,走進南關、張家墳片區,“齊心扮靚大運河、同心共築‘安居夢’”大牌子高懸村口,一片片紅磚瓦礫靜靜覆蓋在防塵網下。

一里之外的片區徵收項目指揮部,100多面群眾自發贈送的錦旗挂滿墻;協議簽訂進度圖上,每個組都標上了紅旗,進度完成率都是100%。

“只用了4個半月,運河人就完成徵收任務,實現了協議簽訂率、和諧徵收率和群眾滿意度三個100%,這和全體黨員幹部的奮鬥精神密不可分。”運河區委書記高向陽説,項目預徵收公告發佈不久,正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黨開展,我們就將主題教育開展到徵收一線,工作推進到哪,黨的旗幟就亮到哪。

382畝土地、712處房屋、250座墳塋……從5月啟動到9月底清場,面對徵收重任,運河區抽調20余名單位“一把手”和百餘名幹部成立項目指揮部,在4個半月日日夜夜,進村入戶,披星戴月,將汗水揮灑在徵收一線。

副指揮長、政策組組長張學峰三伏天突發冠心病,仍帶病忍了一個多月,喊也喊不走。病情沒確診時,胸口疼痛,豆大汗珠滾滾直流,他就拿膏藥貼上。最後是領導“勒令”他去北京檢查治療的。心臟支架手術做完沒幾天,他就又衝在了徵收一線:“政策組是整個徵收工作的核心,政策定不下來,百姓不信服,咱歇得不踏實!”

正值房屋評估關鍵時刻,南關群眾工作四組組長張金良母親從獻縣老家到滄州市中心醫院檢查,每天早晨五點多入村、第二天淩晨一兩點才回家的他忙暈了頭,兩天時間裏沒顧上給母親打個電話。後來,他才得知母親患病,需要住院手術。“母親不怨我、支援我,她知道我忙……”他流著淚説。

咬著牙,流著汗,他把南關最難的“關”給過了。

楊金英、楊文君姑侄倆相依為命多年,卻為分房的問題“紅了臉”。哥哥楊金生在侄子5歲時去世,留下4座房,兩座在村裏,兩座在菜地。2012年兩人達成協定,姑姑要村裏大房子、侄子要小房子,菜地裏兩套房子也都給侄子。評估時,姑侄倆卻産生了隔閡。

張金良細細分析,雖然姑侄都各不相讓,卻各有各的苦:姑姑老伴患有精神障礙,拆了房子,感覺沒了依靠;侄子父母早亡,更缺乏親情呵護。 這時,張金良打起法律牌、親情牌:從法律上講,兩人協議達成就有法律效力,不能反悔;但姑侄倆是打不斷的骨肉親情,拆了舊房子,新房還分在一起,到時候姑姑給侄子看孩子,侄子侍奉姑姑安享晚年!

最後,姑侄倆相擁而泣,“工作組都為咱們考慮到骨子裏去了,還有啥説不開的啊!”

進入9月份,張家墳群眾工作一組組長張金麗滿心撲在一戶80歲老太太張玉娥的徵拆工作上。老人對自己補償面積不認可,一大早,她就坐在炕頭上耐心和老人講解。老人腿腳不便,去菜市場買菜時,她就騎著電動車把菜拉來;雨天路滑,她就攙扶老人出入。一天,張金麗女兒的老師給她打來電話:“你家孩子怎麼上課老是犯困啊?”老師哪知道,女兒每天晚上12點前都沒睡過覺,因為她要等媽媽回家。

默默堅守,辜負了女兒,卻焐熱了老人的心。現在,老人把張金麗當親閨女看待,老人蒸的窩頭、做的冬菜,親戚大棚種的葡萄都給她拿來吃。“工作組就是咱的親人,是她們幫咱把平房換成了樓房,把舊房換成了新房……”

4個半月的風雨兼程,為的是讓運河之水更加清澈、讓運河生態得以修復;4個半月的苦幹實幹,為的是讓獅城百姓早一天遇見更美的大運河,讓片區居民早日實現幸福“安居夢”!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為運河人家托起“安居夢”
來源:河北日報2019-12-04 14:34:16
大運河宛如一條玉帶,穿滄州城而過,在禦河路盡頭處轉身留下一個優雅的“幾”字,南關、張家墳兩個村便坐落在這個美麗灣流懷抱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