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屢因違規房貸問題被罰 貸款“炒房”再降溫

來源:新京報 2019-10-30 10:35:51

監管部門抽緊銀行房貸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對房企來講,還是對貸款“炒房者”而言,都是一種“釜底抽薪”之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貫徹“房住不炒”的方針,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

人民法院公告網顯示,自2019年年初至7月,全國範圍內至少279家房地産企業在人民法院等處公告破産文書,然而據人民網最新消息,截至10月27日,宣告破産的房企已經增加到408家,房地産企業破産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顯現,倒下的速度是平均每月40家。

與此相對應的是,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據不完全統計,自2018以來,銀保監系統已經因“違規涉房”對銀行開出過億金額的罰單。2019年8月9日,中信銀行因違規發放房地産開發貸款等13項違法違規行為,被合計罰沒2223.7萬元。

這兩條消息表明,在堅持“房住不炒”的調控原則下,房地産市場正在發生根本性變化,隨著銀保監系統對違規發放房貸的金融機構處罰力度的不斷加碼,貸款“炒房”很有可能成為“無薪之火”。

炒房,主要指買房目的不是為了“住”(包括自住和租給他人住),而是利用買進賣出從中獲利,人為地將房子最基本的“住”的功能剝離,使房子成為一個單純的投資品種。

追根溯源,三四線城市的中小規模房企破産,根本原因在於經營模式過於依賴政策環境,尤其是在棚改貨幣化政策下的粗放式開發模式。借著棚改貨幣化大潮,房企從銀行貸出源源不斷的資金,卻將“作保人”推給了國家。但隨著國家階段性戰略的改變,很多房企只是在大潮中學會了“渾水摸魚”,卻沒有在大潮退去前學會游泳,學得“守江山”的功夫,難免會在退潮後盡顯原形。

根據克爾瑞地産研究發佈的報告,2019年9月,有95家房企融資總額為1124.48億元,環比上升45.3%,同比上升17.2%。由此可見,即使國家三令五申地嚴格壓縮銀行房貸空間,但部分銀行仍在以身犯險。自2018年以來,銀保監系統已經因“違規涉房”對銀行開出過億金額的罰單。這些罰款或許會超過部分銀行違規發放貸款可獲得的收益,影響到監管部門對相關銀行的合規性考核,甚至引來監管部門更嚴厲的窗口指導。一旦在涉房貸款中留下“污點”,相關銀行受到的損失將不僅僅局限在被罰的金額範圍內。

通過一系列監管,銀保監部門已向銀行傳遞一個明確信號:“房住不炒”,涉房違規貸款這條紅線銀行絕不能輕易觸碰。受此影響,不僅很多房企要做好提前“過冬”的準備,就連那些專門依靠違規貸款參與投機的“炒房者”也將面臨“釜底抽薪”的命運,很難再從銀行獲取違規的“炒房”資金。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信號,從房企資金來源看,房企的美元融資仍在不斷刷新紀錄,天花板不斷被破頂。據中原地産研究中心數據,截至10月8日,年內房企美元融資533.6億美元,同比上漲50%。9月份房企實現海外美元融資37.97億美元,比8月份的15.8億美元多了一倍不止,個別債券的發債利率超過15%。這説明,國內部分房企資金鏈已經繃得非常緊。作為資金密集型企業,房地産行業被掐住了資金鏈,相當於被掐住了喉嚨,就算美元債融資成本比國內融資要高很多,國內缺錢的房企還是會“病急亂投醫”,急於改變國內涉房融資環境收緊帶來的“斷炊”局面。

眾所週知,房地産的功能不僅具有住宅屬性,還具有較強的金融屬性。前些年國內房價的非理性上升,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銀行資金借助金融杠桿違規涌入房市所致。一旦“炒房者”失去資金後援,就無法再參與房市炒作,房地産價格才能逐步企穩並回歸理性。種種跡象表明,監管部門抽緊銀行違規房貸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對房企來講,還是對貸款“炒房者”而言,都是一種“釜底抽薪”之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貫徹“房住不炒”的方針,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

□盤和林(應用經濟學博士後)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銀行屢因違規房貸問題被罰 貸款“炒房”再降溫
來源:新京報2019-10-30 10:35:51
​監管部門抽緊銀行房貸已是不爭的事實,不管是對房企來講,還是對貸款“炒房者”而言,都是一種“釜底抽薪”之舉,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貫徹“房住不炒”的方針,達到“穩定房價”的目的。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