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限制更少、空間更廣—— 金融開放好戲連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10-29 10:39:09

再過幾天,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拉開帷幕,全世界的目光又將再次聚焦中國。在首屆進博會上“中國推動更高水準開放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腳步不會停滯!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腳步不會停滯!”的時代強音引發了全球參會者強烈共鳴。一年時間過去了,中國在各領域擴大開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被譽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金融領域,更是接連推出有力的開放舉措,彰顯了中國積極擁抱世界發展潮流的博大胸懷。10月中旬,中國完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訂,進一步為擴大保險業、銀行業對外開放提供了更好的法治保障。

金融開放步伐加快

不久前,上海黃金交易所宣佈正式掛牌“上海銀”集中定價合約以及集中定價交易定價成員名單和提供參考價成員名單,為國內市場提供白銀基準價。成員名單中,外資金融機構——新加坡大華銀行的出現引發了業內關注。“能夠成為上海銀定價會員之一感到很高興。”新加坡大華銀行(中國)環球金融部主管楊瑞琪表示,未來將利用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網路及業務優勢,幫助上海銀進一步推廣到國際市場。

據新加坡大華銀行中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7月之前,外資銀行基本是參與境內金融債和熊貓債的承銷。在7月新的金融開放11條頒布之後,外資機構可申請獲得銀行間債券市場A類主承銷牌照,以主承銷商的身份去承銷企業債券。該負責人表示,此後外資銀行分行和子行都可以承銷政府債券,可謂一個全方位的開放,對外資銀行利潤增加和業務拓展是極大利好。

從鼓勵境外金融機構參與設立、投資入股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到支援外資全資設立或參股貨幣經紀公司;從放寬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到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事實上,大華銀行業務拓展只是中國金融開放不斷擴大的一個縮影。首屆進博會至今,中國金融業開放實招頻出、好戲連臺——

在銀行領域,取消了之前的一系列限制,比如:取消單家中資銀行和單家外資銀行對中資商業銀行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外資法人銀行的100億美元總資産要求和外國銀行來華設立分行的200億美元總資産要求等;

在證券領域,對外資股比限制大幅放開,包括: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符合條件的境外投資者持有期貨公司股權比例可至100%等;自2020年4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自2020年12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

在保險領域,外資外企有了更大發展空間,比如:取消外國保險經紀公司在華經營保險經紀業務需滿足30年經營年限、總資産不少於2億美元的要求;允許外國保險集團公司投資設立保險類機構;允許境內外資保險集團公司參照中資保險集團公司資質要求發起設立保險類機構……

“應當看到,中國一直主動擴大金融開放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過程始終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如今,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大型金融機構位居全球前列,中國的資本市場規模也越來越大。在中國經濟扮演世界舞台中越來越重要角色的背景下,全球也非常期待中國進一步擴大金融開放,實現更好的資金融通和經貿往來。”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萬喆對本報記者表示。

佈局中國機遇更多

中國金融開放,創造了更多成功的合作案例。

匯豐晉信是一家典型的合資基金公司2家股東分別為山西信託和匯豐環球投資管理(英國),外資佔比接近一半。在中外股東持股接近的公募基金公司中,匯豐晉信是近年來表現頗為穩健的一家。“長期持有匯豐晉信旗下基金的投資者,現在基本上都是賺錢的,這也證明了我們的堅持是對的。”匯豐晉信基金總經理王棟説。

這樣的成績,與基金中外股東的優勢互補有著明顯關係。“海外資管公司都比較重視自己的品牌,因為他們覺得這代表了自己對客戶的承諾和能長期創造價值的信心。因此在做任何重要決定的時候,都會首先考慮這件事情會不會傷害到客戶,會不會損害自己的口碑。”王棟説,如今金融市場正在大踏步開放,多元化的參與者涌入,有助於改變行業生態。今年以來,外資在A股市場中的佔比不斷提升,這一趨勢也正深刻影響著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資金來源的多元化,對增強市場韌性構成正面促進,也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

王棟透露,公司正在專注做大面向跨國公司的機構型貨幣基金,一方面依託匯豐集團的股東優勢,為海外投資者提供服務,吸引他們投資A股;另一方面還通過基金互認將海外匯豐産品賣到內地。

與匯豐類似,摩根大通也正在設法搶抓中國金融開放的機遇。據了解,該銀行計劃在未來數年內監管允許的條件下將持股比例增加到100%。摩根大通認為,能夠在中國建立控股的證券公司將進一步加深摩根大通企業及投資銀行與中國在岸客戶的對話與合作,能幫助他們擴展和增長業務。同時,摩根大通還計劃對中國各行業上市公司研究的覆蓋範圍翻一番,幫助全球投資者更透徹地了解這些蓬勃發展的本地投資機會。

“本次條例的修改,將有助於推動外資在華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提升,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注入新活力。摩根大通在中國的運營接近一個世紀,將繼續加大在華投入,加強我們的業務平臺建設。”摩根大通銀行(中國)行長鄒煉説。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蘇劍認為,外資金融業公司的進入對中國市場總體來説利大於弊。其進入可以降低中國金融業的壟斷程度,增強金融業的競爭,有助於提高金融業的效率;同時,能夠把國外優質的金融服務和金融産品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優質的金融服務。此外,外資金融業公司的進入有助於改善中國金融業的産業結構,引進國外最新的金融科技、金融理念和金融管理,有助於中國金融業儘快跟國際接軌。

“對中資金融機構而言,金融開放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並存。”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原曉惠表示,金融擴大開放對金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因為外資金融機構在華佈局和業務將進一步擴大,可能在中國境內形成綜合化經營架構。面對更複雜的外資金融控股公司,必須做到有效監管。

外資願意來華發展

不久前,有關部門專門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訂工作,也讓金融業開放底氣更足。

在外資銀行方面,開放內容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放寬對擬設外資銀行的股東以及擬設分行的外國銀行的條件;二是放寬對外國銀行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法人銀行和外國銀行分行的限制;三是進一步放寬對外資銀行業務的限制;四是調整對外國銀行分行營運資金的監管要求。在外資保險方面,放寬了外資保險公司準入條件,對申請設立外資保險公司的外國保險公司,取消“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和“在中國境內已經設立代表機構2年以上”的條件。

“兩部《條例》的修改將有利於進一步豐富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主體,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促進中外資金融機構提升競爭能力,也有利於我們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説。

面對中國金融日益堅實的開放步伐,外資也表現出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

新加坡星展銀行推出“星展e匯通”服務平臺,通過API技術實現了貨物貿易項下貨到付款的全程線上電子化操作,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首家實現一站式跨境收付款數字化和全程智慧審單的外資銀行;花旗中國正式上線個人銀行高端財富管理品牌“花旗私享家”,瞄準在華高凈值客戶市場;渣打銀行宣佈集團旗下渣打創投在上海落地,該平臺是渣打銀行在中國內地成立的首個金融科技創投支援平臺;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獲得中國A類債券主承銷業務牌照,具備該資質的外資銀行將可以拓展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定向工具及資産支援票據等所有債務融資業務……

在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嚴弘看來,一方面,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如果要實現全球資産配置,必須在中國進行投資,也就會吸引外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發展仍處在初級狀態,發展空間很大,而外資機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願意進入中國發展。

“中國市場非常龐大、潛力巨大。外資看好中國機遇,最關鍵的一點是看重開放帶來的市場化法治化程度提升。金融業經營發展所需要的風險控制、監管能力、管理思路、法律法規等,都將在開放過程中得到完善和彌補。”萬喆説,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金融開放對實體經濟的開放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中國經濟發展從高速度轉向高品質,就意味著經濟發展動能從傳統産業轉向高新技術産業,而新動能的起始階段需要大量多層次的金融支援。對外資來説,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新的商機;對中國來説,金融開放也是自身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要。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外資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發展,限制更少、空間更廣—— 金融開放好戲連臺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10-29 10:39:09
10月中旬,中國完成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修訂,進一步為擴大保險業、銀行業對外開放提供了更好的法治保障。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