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定向”放寬人才購房限制 整體影響料有限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9-10-22 07:48:03

放鬆外地戶籍人才限購政策的城市又多一例。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三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網站了解到,對於外省戶籍人才,滿足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在三亞實際工作滿一年、且繳納一年社保及個稅的,可在海南省購買一套房産。

這一政策較此前非海南戶籍居民需繳納2-5年不等的社保或納稅證明後才可買房的政策明顯放鬆。這是繼南京六合區、天津濱海新區後,又一為引進人才調整限購政策的城市。

定向放寬限制

本次不是三亞首次對人才定向放寬限制政策。今年6月,三亞市政府發佈了《三亞市人才住房保障實施細則》(簡稱《細則》),《細則》覆蓋了6類人才,其中覆蓋面較廣的是40歲以下的研究生、35歲以下的本科生以及35歲以下具有中級職稱的人才。對這6類人才,在購房資格方面有所放寬。其中具體政策為,各類人才自在海南落戶之日起購買住房,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柔性引進的高層次人才經認定也可享受同等待遇;符合相關通知中關於總部企業、機關事業單位人才住房政策的,本人可在三亞市購買1套住房;與三亞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並將總部、板塊總部或區域總部落戶在三亞的企業,其中符合人才和相關購房情況的員工可在三亞市購買1套住房;以及在指定産業園區落地科研單位的教育科研人員,滿足職稱且家庭相關購房條件,本人可在三亞市購買1套住房。

與《細則》相比,近期三亞市對人才限購政策降至大專以上,且社保或納稅期限降為一年,顯然有明顯放鬆。作為著名的休閒度假養生城市,外來需求撐起了大半個三亞樓市。中國證券報記者在三亞市住建局互動交流板塊中發現,諮詢限購政策的問題佔了所有互動問題的兩成左右,側面顯示三亞房地産市場備受關注。

上半年住宅簽約數據顯示,在嚴格的限購政策下,三亞樓市降溫明顯。2019年上半年,新建商品住宅網簽條數2369條,同比減少4403條,減少約六成;二手住宅網簽條數851條,同比減少2053條,減少約七成。

此前,南京市六合區和天津濱海先後發佈針對外地戶籍人士或者家庭的限購政策。南京六合區對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士放鬆了納稅或者社保限制。天津市的徵求意見中,擬對符合天津産業發展定位的來津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企業任職3年及以上且在津繳納社保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在職職工,不受年齡限制,可以隨項目來津工作落戶;對戶籍暫未遷入天津市的職工,其家庭在天津無住房的,可在天津市購買住房1套,不再提供在津社保或個稅證明,但規定購房三年之內不得出售。該政策擬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寶坻中關村科技城試行一年。

整體影響有限

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年內累計有超過150個城市發佈了各種人才政策,與2018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40%。9月單月,已經超過30個城市發佈了各種人才引入政策,其中,南京六合和天津,人才引進與購房落戶直接掛鉤,引發關注。

中原地産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2019年人才引進的新特點表現為,嘗到甜頭的城市繼續加碼,分佈城市基本全面開花,人才標準繼續降低,很大程度已經開始變成了勞動力之爭。特別是西安、南京等城市,在2018年人才引進政策力度較大的基礎上,繼續加碼。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此前上海臨港新片區、南京六合、天津濱海和寶坻等都是針對相關人才購房進行鬆綁,即在社保繳納上進行放鬆,類似做法或也成為後續各地在限購政策上微調的一種方向,即當前全面放鬆的可能性不大,但針對一些特定人才進行微調的可能性較大。

地産人士表示,目前“穩房價”仍是調控的首要目標,部分城市即使微調人才限購政策,但仍會將對房價的影響控制在較小範圍內。從今年政策看,大多數調整人才限購政策的城市都是三四線城市,這些城市本來就面臨較大的人口流出壓力,放寬人才限購對當地房地産市場的影響非常小。

一位海南地産人士對記者表示,從三亞樓市需求來看,目前政策儘管放鬆了學歷限制,但仍需要一年社保或納稅證明。“主要面向的還是在三亞工作生活的群體,這部分群體給三亞的樓市帶來的增量很有限”,該人士表示。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多地“定向”放寬人才購房限制 整體影響料有限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9-10-22 07:48:03
放鬆外地戶籍人才限購政策的城市又多一例。中國證券報記者從三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網站了解到,對於外省戶籍人才,滿足全日制大專及以上學歷、在三亞實際工作滿一年、且繳納一年社保及個稅的,可在海南省購買一套房産。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