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龍灣:打造城産人文高品質融合發展示範區

來源:南方日報 2019-09-26 07:27:46

三龍灣:打造城産人文高品質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國網地産

三龍灣:打造城産人文高品質融合發展示範區-中國網地産

九月的嶺南,秋高氣爽。在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魁奇路東延線靠陳村水道的末梢,一個廣佛極點的“任督二脈”正在加緊打通,這是工程造價約5億元、全長近1.3公里的番海大橋。它是廣佛間的“握手橋”,預計2020年底可完成主體工程,2021年6月完工,屆時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將與廣州南站新城無縫對接。

在距離番海大橋1公里外,另一個令人期待的“超級工程”正在加緊建造,這就是季華實驗室(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規劃佔地近1000畝的季華實驗室作為廣東省委、省政府啟動的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致力於打造先進製造科學與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

在建中的季華實驗室,同步也在推進科研産品的落地。9月初,半導體積體電路零部件産業佛山峰會在佛山舉行,這是國內首個以零部件為主題的大型峰會。會上,季華實驗室公佈了首批研發産品之一——一款高性能、高精確、高穩定的大功率微波電源,這是積體電路裝備的核心零部件,可廣泛適用於電漿體應用,也可應用在太陽能板、面板製造行業中。

“未來,在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內,類似的‘智造’産品還將更多。”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主任劉怡如是説。而在這背後,廣佛兩兄弟正攜手走向珠江口,建設一個面向全國、服務世界的高品質發展融合試驗區,共同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歐陽少偉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創新同城 廣佛極點

今年2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提出:“發揮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廣佛同城化建設,提升整體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深度參與國際合作。”

“《規劃綱要》近2.7萬字,概括起來就是講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中國的國際化和市場化探路。”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馬向明指出,“創新、合作、國際”是《規劃綱要》裏提及最多的幾個詞,通過城市合作,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2018年8月2日,廣州和佛山兩市政府正式簽署《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下稱《協議》)。兩市將發揮互補優勢,形成“廣州創新大腦+佛山轉化中心”格局,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區、粵港澳合作核心樞紐。

其中,兩市將在廣州南站片區、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等共約153.5平方公里的區域打造廣佛科技創新産業示範區。《協議》重新定義了廣佛同城,創新是切入點,廣州致力打造國家創新中心城市,佛山則要成為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兩城在“創新”這個點上交匯,試圖整合力量攜手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目前,廣佛兩市GDP總和已突破3.2萬億元,在粵港澳大灣區中作出全新的貢獻,發揮強強聯合的引領帶動作用,用創新同城來破題,已成為廣佛超級城市群全新的使命擔當。

南番順本一家,在南番順交匯之處的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從一齣世就備受各方關注。2017年9月6日,佛山市召開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國家製造業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上,佛山市委書記魯毅在會上首次提出三龍灣創新集聚區計劃時表示:“要打破過去搞産業園區的小格局,構建大開放的集聚區,打破水泥森林,構建‘山、水、林、田、湖、文’相結合,真正做到宜居宜業宜創新的高端科技創新集聚區和城産人文融合發展示範區。”

作為佛山迎接大灣區時代的全新戰略平臺,橫跨禪城、南海、順德三區五鎮街的三龍灣,規劃總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凝聚了佛山三個經濟實力最強的區,更是佛山一環創新圈的創新極核所在。

數據顯示,三龍灣協調區石灣、桂城、陳村、北滘、樂從五鎮街經濟總量達2000億元,以不到佛山1/11的面積,正創造著超過全市1/5的生産總值。

規劃先行 共融發展

先布棋盤、後落棋子。在京津冀地區,規劃先行創新驅動的雄安新區正崛起為“華北明珠”。在粵港澳大灣區內,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在對標最好最優後,明確了三大短板要補強,一是規劃統籌水準要提升,二是內外交通要更加順暢,三是生態景觀要更成系統。

善於用市場化機制思考的佛山人,為三龍灣擬定了“去邊界”的融合發展策略——不僅要消除區與區、鎮與鎮之間的邊界,更要消除廣佛之間的邊界,從而釋放出新動能。

規劃和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已成為突破點,以高水準規劃引領,加強規劃管控,這是佛山在謀劃“三龍灣”棋局中的“先手”:《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綜合規劃》明確三龍灣半城半綠的城市格局,這與三龍灣內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有關:三龍灣擁有超過80公里的河岸線與過百公里的河涌水系,濱水空間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良,分佈有濕地公園、農田基塘、花卉基地等生態資源,河網交錯,城綠交融。

目前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在做的最重要兩件事,一是立足佛山,思考自身發展路徑;二是立足廣佛,和廣州實現融合發展。

在佛山,三龍灣是推動整個佛山製造業升級轉型的創新引領區域,《三龍灣總體發展規劃(2019—2035)》立足於佛山自身的特點,思考三龍灣的發展路徑,是三龍灣開發建設的行動指南。目前,佛山市委、市政府正力推將該規劃上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使三龍灣成為佛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省級重要平臺。

在廣佛,三龍灣位於“1+4”廣佛高品質發展融合試驗區中的“1”,是廣佛合作的核心區。目前兩市擬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區域發展協調機制等手段推動廣佛融合。三龍灣在其中如何發揮佛山作用,做好融合,是大灣區背景下的一個重要課題。

此外,三龍灣管委會目前還在同步開展生態環境空間、綜合交通、排水及綜合管廊等專項規劃的編制和研究工作。劉怡表示,高標準的規劃將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共同行動,打破三區五鎮“背靠背”發展的局面,讓重點項目與創新資源在三龍灣內成功落地,為推動佛山高質融合發展作出貢獻。

交通對接 生態一體

百舸爭流,不進則退。為了能夠更快地將佛山市委、市政府的藍圖變成施工圖,將施工圖變成實景圖,三龍灣管委會掛牌以來,一手抓規劃,一手抓項目。

圍繞交通完善、産業提升、公共服務和生態景觀四大領域,此前三龍灣管委會和三個區已梳理出重點項目共102個,總投資額3503億元。今年6月三龍灣管委會掛牌以來,三龍灣管委會更是乘勢而上,與三區五鎮合力攻堅,各項目目前正穩步推進。

在三龍灣規劃面積中,南海片區面積達30平方公里。在整個三龍灣區域範圍,南海片區是離廣州最近、離廣州南站最近的地方,三龍灣和廣州交界17公里,南海佔了14公里,廣佛兩市初步商定的高品質發展融合試驗區11平方公里的啟動區,佛山部分基本都在南海片區。

記者從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了解到,為了在交通上加速與廣州融合對接,目前,佛山地鐵2號線、廣佛環線城際項目、番海大橋等項目的建設正在進行中,南海新交通東延等項目的前期研究工作有序推進;地鐵11號線準備上報國家發改委,三山新城港口路北延正在開展前期論證,計劃同11號線一併過江,直接聯通廣鋼新城、白鵝潭等廣州中心城區重點區域。

三龍灣的另一塊主戰場在順德,規劃面積近98平方公里。掛牌以來,三龍灣順德片區在人才、會展、智造等領域捷報頻傳,開局良好:7月31日,東北大學研究生院項目正式簽約,這是佛山引進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階段性成果;8月5日,在中國産業發展合作高峰論壇暨佛山三龍灣産業發展創新論壇上,潭洲國際會展中心二期工程揭開神秘面紗,迎來了正式啟用的新節點;8月31日,博智林機器人總部正式啟用,除機器人之外,博智林正聯手華為,聚焦5G技術進行深度佈局。

引入5G技術,三龍灣大道(智慧大道)項目預計今年完成立項及設計工作,明年底完成建設。三龍灣大道是一條東西向發展軸,將通過設施改造提升、智慧交通技術運用,將魁奇路東延線打造成為一條暢通大道、智慧大道、生態大道。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佛山市委副書記、市長朱偉表示,在高品質發展的當下,三龍灣的開發將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做到“寬林厚綠”:“寬林”,就是把湖濱路旁的綠化帶面積盡可能地拓寬,為花草樹木生長預留充分空間;而“厚綠”,就是多種植大枝大樹,營造良好景觀。只有舍得投入,生態效果更佳,高端人才和産業才能隨之吸引過來。

■樣本

博智林機器人:

總部大樓啟用

創新要素奔流涌動

“鳳鳴鶴舞,觀湖聽濤”,這樣的美景已在三龍灣內悄然孕育。

經過一年多發展,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內的博智林機器人總部近日正式啟用,這也標誌著博智林機器人谷迎來發展新階段。博智林總部大樓A1棟預計可容納3500名員工辦公,將成為高端人才施展才華的舞臺,廣佛機器人産業生態圈的重要載體。

在9月23日舉行的順德率先建設廣東省高品質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實驗區工作推進會,機器人谷項目更是被順德區委、區政府列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四大重大發展平臺之一。

20多款建築機器人已進入工地測試

“機器人事業是我們的期望,是碧桂園的未來,它賦予了地産新的生命,也讓我們有了走向世界的力量。”在今年9月的碧桂園管理會議上,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滿懷激情地描繪了他腦海中的機器人産業藍圖,期間,他一共提及了43次“機器人”。

事實上,他已瞄準“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上的創新資源,今年4月,碧桂園旗下的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聯合研究院揭牌,推進創新創業。目前,博智林已有20多款建築機器人進入工地測試,遞交專利申請超過600項,研發人才團隊規模超過2000人,其中博士、碩士佔比超過31%。

從零到一,博智林在建築機器人這一“無人區”積極探索,搭建系統化、標準化研發管理體系,大力引進科研人才、開展産學研合作、聚焦關鍵技術攻關,努力形成全球領先的機器人全産業鏈服務能力。

按照規劃,博智林機器人谷項目總佔地面積11.19平方公里,以機器人和智慧製造業為主導,從研發、生産、銷售、服務等環節全面佈局全週期産業鏈,將包括六大功能組團:總部基地組團、智慧製造組團、科研院所組團、綜合服務組團、創新創業組團、會展商會組團,未來5年項目總投資將達800億元。

創新人才科研力量匯集三龍灣

除了機器人之外,博智林還聚焦5G技術進行深度佈局。近期,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順德區政府三方就5G及ICT基礎設施、雲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及産業雲平臺、智慧園區、智慧城市、5G建造創新示範項目及其他可擴展的領域展開闔作,將聯手打造世界級5G産業集聚區和5G融合應用區。

無獨有偶,在三龍灣內,另一世界500強企業、美的集團正集合庫卡機器人、美雲智數資源打造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而這一平臺的部分研發工作則是在深圳完成;三山新城粵港澳合作高端服務示範區內,豐樹國際創智園通過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營”的運作模式,整合優質資源,建設集年輕人工作、生活、創新創業于一體的創業社區,目前已成功引入香港中文大學未來機器人項目、南海區“藍海人才計劃”——紡織基智慧液體項目團隊等團隊進駐。

內聯外引,三龍灣內創新要素奔流涌動。“未來已來,依託雄厚的製造業基礎,佛山的民營企業正借助軌道交通的優勢,吸引港澳及國際的創新要素落地三龍灣內研發、轉化。”馬向明還觀察到,大灣區時代,借著廣州南站的交通連接,佛山的製造優勢與港澳國際化人才、廣州科研力量在三龍灣匯集,催生創新成果落地。

“更多的創新成果還將通過廣州南站依託的國家高鐵網路,向我國西南地區輻射擴散。目前已有四川、貴州的科研機構搶先進駐三龍灣,三龍灣正成為大灣區高端創新網路資源上的重要節點。”馬向明説。

 ■親歷者説

三龍灣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李欽祥:

城市發展平臺迭代升級

三龍灣將再創傳奇

今年8月,佛山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生態出行項目研討會暨“宜可城全球項目‘城市生態出行導向’首批試點城市(ICLEI Cities SHIFT Project Pilot City)”授牌儀式在三龍灣內舉行,中德工業服務區(三龍灣)管委會規劃發展局副局長李欽祥作為管委會的代表,接受了宜可城項目負責人的授牌。

作為城市規劃一線奮鬥者的李欽祥深知,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充分體現了三龍灣在推動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協同共進方面取得的成效,不僅對加快三龍灣建設慢行都市和綠芯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對三龍灣未來的城市區域規劃和綠色交通建設提出更高要求。

三龍灣是佛山的創新之核,更是佛山書寫新時代傳奇的重大城市發展平臺。佛山不是特區,也不是省會城市,也沒有得到明顯于其他城市的優惠政策,但佛山卻總是能夠創造出傳奇。熟悉佛山、研究佛山的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就曾指出:“佛山能做到,中國其他地方就能做到,因為佛山靠的是市場,靠的是民營經濟,靠的是草根。”

正如諸多關注佛山成長的學者所言,佛山是研究中國工業化城市發展的一扇窗口,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佛山緊貼國家經濟發展脈搏,對於高品質發展的追求從沒放棄過。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佛山在廣東城市規劃建設行業就打響了自己的品牌。雖然當時佛山市城區規劃面積只有70多平方公里,但佛山先後獲批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聯合國評選的全球人類住區優秀範例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緊接著,佛山新城的建設和中德工業服務區的打造,更是成為佛山邁向高品質發展的兩大重要步驟。

自2003年啟動建設的佛山新城已從一紙藍圖變成佛山城市升級的坐標圖:小橋流水與高樓大廈相互輝映,綠色建築實現全覆蓋,8公里長的濱河景觀帶、12公里長的城市綜合管溝,核心區自來水達到歐洲直飲水的標準,斬獲中歐綠色和智慧城市獎,獲國內外同行的點讚。

在李欽祥心中,中德工業服務區的金字招牌彌足珍貴。2012年注入工業服務創新要素的佛山新城,因寫入中德兩國促進雙向投資的聯合聲明,從而躋身對德合作平臺的“國家隊”。經過7年建設,中德工業服務區已是有邊無界,成為佛山乃至中國對德雙向合作的一塊高地。對標全國最高最好最優,凝聚佛山各方智慧打造的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無疑已是中德工業服務區的迭代升級版,有邊無界,是佛山用市場化國際化機制探索城産人文高品質融合的全新試驗田。

奮鬥在高品質發展一線,李欽祥愈加感到機遇與挑戰並存,更需加倍努力做好各項高標準規劃工作。在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廣州和佛山交界拔地而起的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正通過一體化基礎設施與服務網路,依託廣佛環線、廣州7號線和佛山2號線、4號線等交通基礎設施,高效串聯既有産業和服務平臺,整合形成廣佛科技創新主軸,既東聯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又西接珠西先進製造産業帶,助推廣佛南部融入大灣區創新體系。

目前,廣佛兩市還共同規劃打造汽車製造、智慧裝備、電子資訊、生物醫藥4個萬億級産業集群,而構建協同創新的産業生態正成為兩市的共識。堅持生態這一關鍵“肌理”,已深深將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內的毛細血管織密在一起,“碧環繞綠芯”的規劃設想正從圖紙變為現實。為做到城綠交融、水綠交融,三龍灣內碧道工程正加緊啟動,“溪聲晴亦雨,松影夏如秋”的水上田園值得期待。

 ■數讀

 ●2018年,三龍灣五鎮街經濟總量達2000億元,創造了超過全市1/5的生産總值。擁有美的、碧桂園兩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以及9家上市企業、38家高新技術企業、13所省工程中心、4家省實驗室之一的季華實驗室,以及廣東建設金融強省戰略七大基礎性平臺之首的廣東金融高新區,還有一個集展覽、會議、商業配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會展綜合體——潭洲國際會展中心。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三龍灣:打造城産人文高品質融合發展示範區
來源:南方日報2019-09-26 07:27:46
九月的嶺南,秋高氣爽。在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魁奇路東延線靠陳村水道的末梢,一個廣佛極點的“任督二脈”正在加緊打通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