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龍泉驛區GDP完成1302.8億元,佔成都總量的8.49%。這是龍泉驛連續第六年GDP總量排名成都各區市縣第二名。
就GDP層面而言,龍泉驛常年名列前茅。作為“東進橋頭堡”的大面板塊,內接錦江區、南引高新區、外延簡陽,將三聖鄉及東安湖串聯。不管是在政策規劃上還是地理區位上,這個板塊從來不缺話題。
從城市發展角度來看,龍泉驛更是被整座城市的“好運”所照拂。如果説板塊也有輪動的話,那麼大面正迎來了“高光”時刻。
踏準板塊輪動節奏
大面發展強勁
成都空間佈局圖
股市有個非常出名的板塊輪動理論,意思是一個板塊漲完,下一個板塊會接力上漲。
成都這座城市的發展奇跡,當屬城南無疑。對這個板塊而言,既是政府規劃的兌現,也是本身價值的折射。當城南開發進入後半程,自然會輪動出一個與之最接近的板塊接替。這個發展邏輯,放在大面身上毫不違和。
2008年,成都的城市開發才剛好擴展到二環外,而大面還是一片荒涼的農地。片區內除了龍泉老城區,幾乎沒有像樣的街道,更沒有拿得出手的産業。與同期的百強縣雙流完全沒有可比性,GDP常年靠後。當時的大面還被人們叫做龍泉鄉下,而不是成都。
2012-2014年間,因為有經開區汽車與重型機械産業的支撐,龍泉驛並沒有強烈的土地財政依賴。大面成了龍泉驛唯一可大面積開發的區域,那時大面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還只是售樓部銷售人員所描繪的景象。
2014年,全國市場驟然冷卻,沒有産業、沒有人口、沒有配套、沒有地鐵的大面成了房地産市場的庫存重災區。房價長期徘徊在5000-5500元/平米,降幅驚人。當時大面的狀況恰好應證了那句“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大面板塊
也就在那時,大面板塊迎來了第一批業主入住,但是通勤時間長,商業配套差,極大的影響了居住體驗,也影響了這裡房産銷售。商品房庫存是最直接的映照,從2012年的6000套攀升至12000套。
2015年底,市場回暖的信號被嗅覺靈敏的開發商接收。而政策之風的轉向,也讓大面開始逐步“變身”。
受惠于“東村”建設和“生態龍泉”規劃的城東,漸漸破繭蛻變,在逐步撕掉“開發遲到者”標簽的同時,還成為了城市發展的「績優股」。
2017年,龍泉驛區公共服務設施“三年攻堅”行動正式開啟,啟動儀式上宣佈,預計通過3年左右的時間,投資約170億,開工建設324個公共服務設施項目。
還要建成體育中心、圖書館、美術館等重大文體設施項目5個,建成中小學30個、幼兒園39個、農貿市場27個等多項公建設施。還要利用5年左右,完善全區100個“十五分鐘公服圈”,實現公共服務設施90%以上的建成率。
十五分鐘公服圈
政策規劃的漸次落地,作為“東進”主戰場的龍泉全域,一個個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一個個産業項目如火如荼,第三産業的蓬勃發展,城市功能基礎設施配套的日趨完善,龍泉驛宜居的品牌形象進一步加深。
2017年開始,片區內二手房價格已經上漲到16000元/平方米。
2018年,板塊內已基本無地可供。片區內所剩不多的房源在限價政策下顯得格外珍貴。一二手房價格嚴重倒挂,新房均價在9000元/平米左右,而同品質的二手房已高達16000元/平米。
大面街道
而在這時,不管是房企還是購房者似乎已經對大面另眼相看了。可以説,一個板塊的崛起,很多事早已註定。
如今,學習借鑒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先進理念,東部新城正在變身為成都對外的一張新名片。
十年的時間,大面歷經起步、發展、遇冷到瘋狂後的平靜,片區內的城市界面和居住環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大城崛起界面煥新
嗅覺敏銳房企深耕
突出的産業優勢,讓總部經濟、現代製造業、教育産業、醫藥食品業發展勢頭強勁,成為了大面板塊經濟增長與人口流入的“引擎”。
回顧大面過去10年的發展路徑,除了政策所向的大勢已來,也離不開大型房企的見證和參與。
2010年,世茂等房企首入城東,成為了大面板塊的拓荒者。2012年,乘著樓市上行的東風,大面迎來區域價值大爆發,相繼迎來電建、保利、凱德、華潤等大咖的匯聚,品牌房企集中度幾乎趕超城南大源。
大面房企佈局
作為龍泉驛區最為活躍的板塊,大面常住人口也出現了大幅度上升。人口的匯聚,催生出板塊內住宅和配套的蝶變需求。
從誕生之初就是剛需大本營的大面,雖然大牌房企紛至遝來,但産品基本以高密、高層為主。銳理數據顯示,2013~2015年,在這一階段大面板塊的産品還以剛需為主。
2014年,樓市步入下行,狂飆突進又站立未穩的大面,自然深受衝擊。房價從2013年底的6500元/平米一路跌至5500元/平米。
一些樓盤推出的特價促銷,甚至跌落至5000元/平米以下。在這波行情之下,大面商業匱乏的尷尬被突顯和放大。
改變發生在這一兩年。2016年大面以超過118萬平米的成交面積位居全成都第三名,並以12939的銷售套數飆升至第一,大面熱度急劇攀升。
2017年那個群魔亂舞的年代,多個二圈層地價“破萬”,大面地價隨之達到峰值。隨著東進戰略和改善需求的外溢,大面板塊內的産品迭代在即。
世茂城實景圖
短短幾年時間,世茂城、龍湖三千庭、藍光公園華府、臥龍谷壹號等改善項目相繼完成交房,大面逐漸走向改善,並且承接起了大部分外溢購房者的需求。
2016年,大面房源均價還在5000-6000元/平米之間徘徊。2017年,百悅城、華潤國際社區、煒岸城、保利紫薇花語等高層均價就上升至7000-8000元/平米。
世茂城實景
而世茂城推出的小高層讓大面房價直接站上了11000元/平米的高度,區域內樓市崛起之迅速,似“黑馬”令人驚嘆。
過去被人遺忘的大面正在用不斷更新的城市界面以及最貼近市場的産品,將“落後”和“剛需”的帽子一一摘除。
大勢已來城市向“東”
世茂與其「共生共榮」
世茂璀璨天城鳥瞰圖
板塊輪動需要歷史進程,也需要自我奮鬥。
沐浴在“東進”之風下的大面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這其中有家房企不得不説,那就是與大面共生共榮九載的世茂。
從最初的“拓荒者”到如今的“深耕者”,世茂用800畝的夢想大盤解決大面的住房問題,到如今持續提振人居生活。在這條“蛻變”之路上,世茂一直擔任著見證者及參與者。
9年時間,世茂城推動著區域住宅産品的更新換代,改變著大面的區域格局,還為提升大面的區域價值做出了貢獻。
隨著世茂城最後兩棟收官之作的面市,這或許將成為世茂在大面發展的里程碑式印記。
世茂廣場效果圖
同時,大面商業匱乏這一短板世茂也在迅速補齊。一座約20萬方的“大面之心”世茂廣場已于去年開工,待這座超大的商業中心開業後,將重新定義城東品質生活,同時,也將重新書寫大面未來的十年。
而這一次,世茂的行動同樣讓人充滿期待。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