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

來源:新華網 2019-07-31 08:43:02

原標題: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

面對風雨挑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當前經濟工作做出清晰判斷和明確部署,必將引領中國經濟航船劈波斬浪,在高品質發展航道上繼續前行。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中國網地産

這是6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上半年成就來之不易 下半年繼續穩中求進

這是一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

國內生産總值同比增長6.3%,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

“上半年經濟運作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宏觀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繼續深化,就業比較充分,精準脫貧有序推進,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繼續提高,推動高品質發展的積極因素增多。”會議做出積極判斷。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會議強調,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意義重大。

“國際形勢日趨錯綜複雜,國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凸顯,中央對於當前形勢的判斷慎重理性,高度重視未來的不確定性,有準備有預案,強調抓住主要矛盾,辦好自己的事。”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説。

王軍指出,面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央對下半年經濟工作繼續強調五個“堅持”、兩個“統籌”,在一系列具體工作部署中,並未強調短期刺激政策,而是把結構調整和改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凸顯戰略定力,彰顯了有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決心和信心。

會議要求,有效應對經貿摩擦,全面做好“六穩”工作。分析人士指出,中央高度重視當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對經濟穩定運作的影響,繼續強調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等務實舉措積極應對,確保經濟穩中有進,守牢發展底線。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中國網地産

這是2018年7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深挖需求潛力 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

會議要求,要緊緊圍繞“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水準。

“這凸顯了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也展現了應對複雜環境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李承健説,在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更要重視産業鏈安全,不斷培育産業新動能。

在需求側方面,會議明確,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

李承健分析,中央強調要多用改革的辦法擴大消費,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比如,在農村市場,要通過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增加農村居民財産性收入,提升農村消費的可持續性;針對制約城市消費的中高端供給不足等問題,提升産品供給品質,通過改革創造新供給、釋放新需求。

投資,是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關鍵性作用的變數。上半年,製造業投資增速有所回升但總體仍處低位。

會議明確,穩定製造業投資,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停車場、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等補短板工程,加快推進資訊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這抓住了促進有效投資的突出問題和著力方向。”李承健説,我國有效投資的空間仍然巨大,要在民生需求中尋找短板和熱點,釋放有效投資的潛力,更好助力發展。

李承健認為,當前,中國經濟既面臨外部不確定性,也面臨國內經濟發展的結構性、體制性矛盾,要從供需兩端發力,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逆週期調節結合好、穩定總需求和釋放微觀主體活力結合好。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中國網地産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勢:乘風破浪 行穩致遠
來源:新華網2019-07-31 08:43:02
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風險挑戰,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把握長期大勢,抓住主要矛盾,善於化危為機,辦好自己的事。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