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基本得到遏制 限售已無存在必要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9-07-22 14:34:12

中國證券報記者7月19日向開封市不動産登記中心確認,日前,開封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下發的《關於調整新建商品住房時限及撤銷備案限制的函》稱,經開封市百城辦例會研究決定,取消開封市新建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動産權證書》之日起滿3年方可上市轉讓的交易時限,取消已撤銷備案房屋的交易資格凍結時限。這意味著自2017年5月出臺的開封市限售政策將被取消。

業內人士表示,開封放開限售,是根據當地房地産市場的特點做出的決定,是“一城一策”的題中之義。未來不排除會有城市調整樓市調控政策,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大原則也沒有改變。

實行兩年後取消

開封出臺限售政策始於2017年。2017年5月,開封市發佈《關於規範房地産開發企業行為維護房地産市場秩序的通知》,規定明確自發文之日起(含),凡在開封市區(不含祥符區)購買的新建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動産權證書之日起滿3年方可上市轉讓。交易雙方通過贈與方式轉讓住房的,參照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執行。

不過,上述《通知》中規定的限制漲價等條文此次並未調整。《通知》規定,原則上半年內漲幅不得高於5%,一年內漲幅不得高於10%。

對於此次開封取消限售政策。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這充分體現了“一城一策”指導下的政策微調導向。通過此類政策調整,有助於形成更為合理的住房交易制度,對於促進房源流通和提高交易效率等都有積極的作用。貝殼研究院首席市場分析師許小樂則提醒切勿對此類政策過度敏感,“城市分化、政策不盡相同,未來可能會有其他類似開封這樣的城市調整行政政策,但不代表整體求穩的市場和政策取向會發生變動。”

多位開封地産仲介人士7月19日也對記者表示,目前還沒看到限售政策取消對看房人群增加帶來顯著變化,“這幾天有一些外地的客戶過來看盤,但還沒有大量接到外地看房的電話。”某開封當地仲介7月19日對記者表示。

而根據開封市統計局的相關數據,今年以來,當地新增房地産項目情況顯得比較清淡。截至5月底,開封市房地産項目入庫共38個,計劃總投資383.84億元。分縣區看,除蘭考縣、示範區有超過10個入庫外,順河區、鼓樓區、禹王臺區、杞縣等4個縣區均未新增房地産項目。

開封市住建局相關人士也向相關媒體表示,開封市自從2017年出臺限售等房地産調控政策,出臺限售政策的初衷是遏制炒房現象。經過兩年來的調控,開封市房地産已經過渡到平穩發展的階段,炒房現象基本得到遏制,所以限售政策並無存在的必要。

多城政策微調

開封此次調整限售政策並非全國首例。太原在2018年7月對二手房限售鬆綁,菏澤則在2018年11月發文,取消新購住房限制轉讓。

今年以來,已有多個城市對所轄區域的房地産政策做出微調。據中原地産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房地産微調政策達251次。6月份,就有多地從不同層面微調了當地的樓市政策,政策取向或緊或松。

從緊方面,6月20日,西安市發佈新政,規定從市外遷入戶籍的居民家庭在限購區域範圍內購買商品住房或二手住房的,須落戶滿1年,或連續繳納12個月社保或個稅;在限購範圍內無住房的非戶籍居民家庭,須提供5年及以上個稅和社保繳納證明,方可購買1套商品住宅或二手住宅。同時將臨潼區納入住房限購範圍。這是住建部今年四月份和五月份相繼對10個城市預警提示後,西安作為數月來新建商品房價格和二手房價格同比上漲幅度較大的城市,主動將政策從緊。

寬鬆方向上,6月6日,南京市高淳區出臺政策稱,只要持有南京市居住證,或者攜帶用工單位的勞務合同和營業執照,即可開具證明在高淳區買房。

中原地産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稱,2019年,全國有廣州、南京高淳、青島高新區等10地針對限售、限購、二手房稅費等政策執行了微調鬆綁,另外全國也有超過100個城市放寬了人才政策,變相拓寬了購房人群。

不過受訪專家均表示,樓市調控還是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繼續保持調控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

張大偉表示,“房住不炒”仍然是目前房地産市場平穩運作的主軸,地方調控收緊預期依然存在。許小樂則表示,開封放開限售,是根據當地房地産市場的特點做出的決定,是“一城一策”的題中之義。如果當地市場因此而熱起來,政策一定會回縮。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炒房基本得到遏制 限售已無存在必要
來源:中國證券報2019-07-22 14:34:12
未來不排除會有城市調整樓市調控政策,但“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大原則也沒有改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