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9-07-08 13:32:34

匠者,精於藝,勤於業,忠於心。

歷史更疊,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可通過建築文物顯現,古人的營造章法和規制也因此得以傳承。龍湖原著係別墅建築,溯源中國建築文化符號,始終致力於探索中國舒適人居。最新一代原著係別墅——景粼原著更是如此。翻閱數十本歷代建築著作,最終在宋崇寧二年李誡的《營造法式》中找到靈感,結合當代人居習慣,以 “八法二十四式”營造手法打造中國首席新中式原著。讓藏在歷史中的建築符號顯于日常,成為生活中的觀感。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營造法式》示意圖)

門迎:傳承三千年技藝之門

還未推開這扇門,只是靜靜觀之,便被其保留的歷史莊嚴感所震懾,每每推之,心中就多了一分敬重。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景粼原著售樓處實景圖)

神出自形,這扇門的形制確實大有來頭。其源自於英國私人博物館中“中國失傳已久的院門設計” 所使用的鏨刻工藝是歷朝歷代僅皇室貴族使用的專屬工藝,迄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現已瀕臨失傳。為了將這一工藝復現于景粼原著,龍湖親請孟德仁大師,領銜7位匠人連塹10余天,歷經500余萬次打磨方成此“金屬鏨刻銅門”,首次實現了黃銅和紫銅交融製作的大門,千年的文脈與技藝在匠心打造的一開一闔間盡顯。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景粼原著院門線稿)

松景:來自《文苑圖》圖中的翠松

松樹曲直有道,在屹立中既有百折不撓之姿,又有柔美之態。走進景粼原著,人們的目光總能被一棵“特別”的樹吸引。如果對於古畫有所研究,會發現這顆松與五代周文矩《文苑圖》裏的松樹形狀相似,而這是景粼原著造園時有意為之。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文苑圖示意圖)

當別人的園林只是成批移植的時候,景粼原著卻尋至泰山腳下,從漫山蒼松翠柏中,花費鉅資移植一棵與畫中形態最相似的古松植于園中,可謂獨家定制。如此大費週折,為的是業主的更好的居住體驗,讓文人墨客于文苑松下吟詩作對的場景,在景粼原著得以重現。以生活場景復刻的造園手筆,讓文人軼事得以傳承,亦讓業主雖處當代,依舊能感受傳統文化中的詩意生活,這是景粼原著的造園匠心。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景粼原著文苑松工地實景圖)

橋境:源自大師筆觸的橋

橋,在中國文化裏意喻著通達和幸福。景粼原著,以橋為生活注入美麗的韻腳,希望借著有著歷史文化與文脈力量的橋,可以通往人內心最深處的柔軟。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景粼原著紅橋實景)

景粼的匠心,是基於對歷史文化的洞悉,來彌補現今難得的清雅之意。在園區的曲徑幽道處,紅色木板橋被置於其間,橋身所有銅飾均由孟德仁大師親自手繪,並由匠人純手工鏨刻,可謂是獨屬於景粼原著的精神符號。在流水的營造上,山石韓大師從深山中精選六顆天然原石,創新打造山石泉涌之境。踱步而行,每一步都如同身在畫中,感受著歷史上的仁人志士對於橋的有感而發,輕觸其上的紋理,感受大師的專屬匠心。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孟德仁大師紅橋手繪圖)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景粼原著工地實景圖)

無論是3000年的銅門鏨刻技藝,不惜手筆復刻古畫的文苑松,還是有著大師專屬技藝的紅橋,景粼原著處處彰顯“一事精緻,足以動人”的匠心與執著。除卻造園的匠心,景粼原著的優勢卻遠不止於此,更有“五宗最”,為當代中國居住墅立新的別墅觀:

最核心,朝陽惟一臨湖商品現房別墅;

最陽光,朝陽孫河惟一全南向臥室別墅;

最便捷,1地鐵1快速路3條高速直達;

最國際,16所國際學校環繞,承接望京、中央別墅區商圈;

最品牌,別墅專家龍湖集團匠心所築。

現景粼原著以樓王別墅壓軸收官,獨棟級的私密居住體驗,朝陽孫河準現房別墅。中國原著,再無景粼,敬獻城市菁英。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中國網地産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匠心藏于一草一木 一景一境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9-07-08 13:32:34
​匠者,精於藝,勤於業,忠於心。歷史更疊,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可通過建築文物顯現,古人的營造章法和規制也因此得以傳承。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