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異 石家莊向現代化省會邁進

來源:石家莊日報 2019-06-19 10:03:56

日新月異 石家莊向現代化省會邁進-中國網地産

秀美的公園,林立的高樓,暢通的道路……構成了極富現代化氣息的城市。 本報記者 張曉峰 攝

——我市城市建設蹲點報告①

□本報記者 範文龍 魏憲亮 靳曉磊 宋 鈞

時光在日出日落間悄然流逝,我們的城市也在悄然中發生著巨變。

伴隨著城市版圖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石家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城市承載力逐年提升。70個春秋的洗禮,讓這個由解放時不足10萬人口的小城,變成了一座擁有數百萬人口的現代化省會城市。

連日來,記者走街串巷,傾聽70年來城市發展給市民帶來的感受;與專家學者座談,追憶這個城市的發展變遷。回首往昔崢嶸歲月,一份沉甸甸而又令人震撼的喜悅在心頭瀰漫。

從“袖珍城市”到現代都市,規劃引領城市發展

坐落于體育大街東側的石家莊規劃館,是一座樣式別致的三層建築。在聲、光、電現代科技手段的綜合運用中,石家莊的建設歷程,在有限的空間裏,被濃縮成一幅幅鮮明的畫面、一幀幀動人的圖像和一組組翔實的數據。

“1947年石家莊解放,那時石家莊規模不大,和現在相比,當時全城的面積還不如現在的一個鎮。”提起石家莊解放時的模樣,現已80歲高齡的韓慧老人依然記憶猶新。

解放初期的石家莊,傷痕纍纍,百廢待興。城區人口不足10萬,城區面積僅有約12平方公里,西至橋西體育場(今維明大街),南至西花園南馬路窯坑(今裕華路),北至北馬路(今和平西路)耕地,東至休門北馬道(今建設大街)。那時的石家莊,只能算是一座“袖珍城市”。

“就城市建設與管理來説,石家莊是新中國的一塊實驗田。”市城鄉規劃設計院總規劃師喬潤卓説,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家莊被國家確定為重點建設城市之一,並確定了“依託舊城,改造舊城,由內向外,由近及遠,集中佈置,緊湊發展”的建設原則。

由此,石家莊掀起了一個為期近十年的城市建設高潮。

1955年2月,經國家建委和國家計委正式批准,第一期規劃《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1955-1975年)》出臺,初步構建了城市工業佈局,為石家莊市建設以紡織、醫藥、機械為主的工業體系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石家莊市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1年至2000年,是我市第二期的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時期,提出了在現有建成區基礎上,向東南發展,形成南北為工業區、中間為生活區,由方格網主次幹道相連接的城市格局,為石家莊市的省會建設、紡織工業發展、城市功能的完善提供了保障。這一時期,也成為了城市基礎建設快速發展時期。

二環路、南環大橋、引水入市民心河工程、第二電信樞紐等一大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通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城市的載體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這一時期,石家莊市的城市建設開始走上綜合開發軌道。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方針,我市開始有計劃地改造舊城區,開發新城區。昔日簡陋低矮的破舊房屋逐步拆除,一大批大型公共設施拔地而起。

“1990年,城市已突破規劃確定的城市規模,因此第三期規劃《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1997-2010年)》應運而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規劃編制處何莉娜説,此版規劃首次提出了主城圈的概念,構建組團式的城市空間結構,突出石家莊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職能,為拉開城市框架,提高城市承載力,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喬潤卓介紹,隨著城市建設的大踏步前進,到2000年,全市總面積擴大到1.58萬平方公里,市區人口達到166.7萬人,市區面積251平方公里。石家莊已成為河北省的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和資訊中心,是國務院批准的甲類開放城市和實行沿海開放政策的城市。

2001年,郊區撤銷,設立裕華區,市區面積增加了148.81平方公里,達到455.81平方公里。為更好地適應新區劃下城市發展和建設需要,2003年,我市又組織編制了石家莊市空間發展戰略規劃。

進入21世紀,作為省域中心城市、冀中南城市群的龍頭,我市迎來了城市發展的“黃金時代”。

“十五”期間,我市總計拆除各類建築380萬平方米,拆遷騰地10640畝。先後建成或正在建設集居住、商貿、遊覽于一體的生活小區20多個。金世界商貿區、伊頓商務廣場、聯邦偉業商務區等先後以嶄新的面貌亮相省會。

現代化大都市建設的步伐鏗鏘有力,城市總規緊跟發展的腳步,並始終作為龍頭指引城市發展的方向。

2013年,第四期規劃《石家莊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獲批,提出要推進都市區一體化建設,促進産業、綜合交通、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省會功能。

為了進一步拉開城市框架,2014年9月,我市進行部分行政區劃調整:撤銷橋東區,所轄範圍分別劃入橋西區、長安區,藁城、鹿泉、欒城三個縣(市)轉為區的建制。市轄區面積增加1700多平方公里,達到2206平方公里;市區人口從303.92萬增加到455萬。

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在優化空間佈局的同時,進一步優化了資源配置,增強了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為省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為建設現代省會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眼下,石家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在編制,將踐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現一張藍圖幹到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硬約束,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將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從“筒子樓”到高檔住宅,住房變化見證滄桑巨變

初夏,漫步在星河盛世城小區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優美的小區景觀,完善的配套設施,良好的治安環境,讓社區居民心曠神怡。“北宋村改造讓我們嘗到了甜頭,以前住的房子低矮破舊,如今變得舒適宜居。”居民趙女士説。

70年來的滄桑變化中,住房的變遷是城市發展的最好見證之一。從幾代人擠在一起的筒子樓,到如今寬敞明亮、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高層住宅……從一個小小的安身之“窩”,到“家”,再到“宅”,省會居民的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世紀50-80年代,伴隨著我市工業建設的迅速發展,住宅建設開始起步。但在當時,受經濟條件等諸多因素所限,人們對住宅的追求僅僅是為了滿足最基本的居住需求。

據喬潤卓介紹,當時主要是配合大型工業企業建設生活居住區,有國營棉紡廠、印染廠、華北制藥廠生活區等。設計多為2-3層的樓房或平房,有內廊式、單元式和通廊式,生活區內也配建有部分必需的公共服務設施。

“上世紀70年代,我們一家6口就住在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小平房裏,沒有廚房,廁所也是公用的。這樣的居住環境在當時很普遍。”市民賈維剛告訴記者,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通過舊房改造,他們家才分到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雖然有了單獨的衛生間和廚房,但都小得可憐,不過一兩平方米。”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改革開放以後,我市將重點放在了開發建設居民小區上。從1978年到1996年,我市先後開發建成了平安小區、青園小區和談固小區等28個住宅小區,城市居民居住水準不斷提高。

根據統計數據,在1985年底,全市住宅面積為946萬平方米;而到了1996年,全市實有住宅建築面積已達到2100萬平方米。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市停止了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自此,在住宅建設領域開始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開發建設格局,房地産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樓市風起雲湧,省會住房進入了“多元化”的商品房時代。

“如今,我們都住上了樓房,每天早上到小區公園散步,晚上到廣場跳舞。”槐底社區居民孔維剛自豪地對記者説。位於長安區的槐底村,經過改造,居民已住進了環境優美的社區,這裡也成了城市的主商圈之一,既有時尚的城市綜合體,也有各種業態齊全的步行街。

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舊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快舊有小區的配套改造,一個個高檔、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出現在城市中。大量留有時代烙印的平房、筒子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檔住宅小區。從小房子到大房子,從舊房子到新房子,環境優美、配套齊全的新社區,成就了無數市民多彩的住宅小康夢。

“住房變化只是人們生活變化的一個方面,但它卻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縮影。”喬潤卓表示,從這種轉變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城市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不僅擁有了更寬敞、更舒適的住房,生活的空間也變得更加豐滿了。

在此基礎上,近年來,我市對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舊小區開展了綜合整治。計劃在2018至2020年,對1136個老舊小區進行綜合整治,通過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居住功能及整治環境,全面提升小區居住品質。

居住環境的改善仍在繼續。市自然資源與規劃局建管處張可欣表示,在居住環境方面,隨著國家新的居住區設計標準的出臺,居住用地的建築高度、密度、容積率等指標均有了更加嚴格和明確的控制要求,居住街坊的最高容積率不超過2.9,住宅建築的最高高度不超過80米,“這些都將進一步改善省會市民的居住環境。”

從低矮平房到“摩天大樓”,長“高”的城市生機盎然

時光飛逝,原本遍地平房、“矮小”的石家莊,經過幾十年來的快速成長,已換了新顏。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層建築,改變著城市的品質和形象,使省會日益“洋”氣。

“石家莊在剛解放時也有二層樓,但是極少,全市基本上都是平房。”現已八旬的賈維江老人回憶説,當時全市比較出名的二層樓有法國人蓋的正太飯店、中華飯莊,商鋪有晉昌祥店舖、天豐商店,還有石門照相館和育新書局。

據史料記載,解放初期,市政府公産管理處接管近4萬間破舊住宅。這些住宅多為磚木、土木結構,建築材料主要是磚、白灰、黃土、木材、爐渣等。

國棉一廠退休職工宋玉來告訴記者,1974年燕春飯店開始興建的時候,她時不時地跑去工地看進度,“看著建築物一層層地長高,感覺那就是一座‘摩天大樓’。”燕春飯店建成後立刻就成了當時的標誌性建築。如今,這座昔日的“摩天大樓”,早已淹沒在數不清的高樓大廈之中。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市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斷更新改變,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摩天大樓”大量涌現。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全市最高的住宅樓建成——石家莊棉紡二廠宿舍樓,高80米,28層。1990年,石家莊市第一座超百米的大廈——省電力調度大樓落成。該樓31層,高103.5米,一舉刷新了我市樓層高度的新紀錄。

上世紀90年代末,又一新的高度誕生。位於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石家莊第二長途樞紐大樓,巍然聳立,大樓共有43層,高度達213米,當之無愧地成為省會第一高樓。此時,隨著大量住宅小區的建成和新一輪城市開發的活躍,高樓大廈日漸屢見不鮮。

“從2000年開始,省會的高層建築開始大規模發展起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有關人士表示,隨著國家土地政策發生改變,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資源,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把石家莊建設成一個環境優美、佈局合理、有現代化氣息、有品位的人居家園成為省會發展的必然之路。

有數據顯示,從2003年7月1日至2004年8月31日,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市共審批高層建築182棟,總建築面積404萬平方米。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城市中的高層建築雨後春筍般出現並形成規模。以廣安大街為代表,道路兩側低矮的建築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氣勢恢弘的高層建築。林立的樓群,已成為這座城市高層建築發展的縮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市主城區建築總數約為45.5萬棟,5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5900余棟,佔全市建築總棟數的2%。50至100米的高層建築約4900棟,100至150米超高層建築約850棟,150至200米超高層建築約90棟,200米以上的高層建築有開元環球和勒泰中心。

高層建築的大量出現,不僅標誌著城市經濟的高度活躍,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載體和空間。

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我市分別完成城建投資101億元、360億元和554億元。“十三五”期間,城建計劃投資960億元。城建規模的砝碼逐年遞增,隨著一大批標誌性建築和景觀的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大城市已羽翼豐滿。

在深入推進高品質發展、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征程中,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石家莊正以鳳舞九天的雄姿,展開五彩的翅膀,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向現代省會、經濟強市闊步前進。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展現在市民面前的石家莊,將更加朝氣蓬勃,魅力四射!

 圖片來源:石家莊日報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日新月異 石家莊向現代化省會邁進
來源:石家莊日報2019-06-19 10:03:56
伴隨著城市版圖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石家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座座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不斷改善,城市承載力逐年提升。70個春秋的洗禮,讓這個由解放時不足10萬人口的小城,變成了一座擁有數百萬人口的現代化省會城市。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