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穩定住房消費政策 廣深佛肇或將最先受益

來源:南方網 2019-05-31 09:37:23

5月28日,《廣東省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正式公開。針對當前制約消費的突出問題,廣東提出九方面29條具體舉措,穩定改善消費預期,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促進形成強大統一市場。

對房地産行業來説,最為關注的是穩定住房消費。《方案》明確提出,在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前提下,實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結合市場和商品房庫存情況,完善現行政策。重點擴大租賃住房供給,深化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工作;鼓勵盤活城區存量土地,採取多種方式增加租賃住房用地有效供應,擴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積金制度常住人口覆蓋範圍。

此前,經濟學界一直有人稱,居民購房加杠桿對於國內消費有明顯擠出效應。不過,也有分析認為,從存量水準的國際對比看,我國居民部門杠桿率並不高。我國居民債務對消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結構上。但從杠桿率增速看,近年來我國居民部門的加杠桿速度確實有過快趨勢。而居民部門的償債壓力較大,對居民消費支出産生了一定制約。

根據廣東省房地産行業協會此前發佈的《2019廣東房地産藍皮書》(下稱“藍皮書”)顯示,在商品房市場方面,受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利好釋放的影響,粵港澳大灣區整體量價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其中,佛山、惠州、廣州供求兩端均保持市場高位;惠州因政策較寬鬆,供應放量,成交量顯著增加;中山成交量再次回升至811萬平方米,而東莞受“限價令”影響,供求兩端明顯下滑。在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房地産市場展望板塊內容上,藍皮書指出,2019年大灣區政策仍將堅持“房主不炒、因城施策”的調控主基調,以“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為目標,部分城市政策微調可能性大;在土地市場方面,廣州、佛山、肇慶仍將是大灣區土地供求的主力城市;在商品房市場方面,大灣區上半年置業觀望情緒則仍將持續蔓延,下半年或好轉。

上述藍皮書的分析可從一個側面看出,市場對住房仍存在較大需求,特別是隨著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人口持續流入,“穩定住房消費”對廣東來説仍存在可以有所作為的空間。從《方案》可以看出,廣東下一步在租賃性住房領域將加大推進力度,既要求盤活存量,又要求做大增量。這對於維持廣東樓市的穩定將發揮重要作用。此前,廣州、佛山和肇慶納入全國首批集體建設用地建租賃住房試點的13個城市。而廣州、深圳、佛山、肇慶4個城市,作為首批全國住房租賃工作試點城市,目前亦取得諸多進展。

今年初,國家十部委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 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加快推進老舊小區和老年家庭適老化改造,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家裝電梯等給予補貼。進一步滿足農業轉移人口適齡化的住房消費需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支援人口凈流入、房價高、租賃需求大的大中小城市多渠道籌集公租房和市場租賃的住房房源,將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作為重點支援的內容。並且,完善托幼等配套政策,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採取提供場地、減免租金等政策措施,加大支援力度。加強城市養老設施建設,提升養老服務的供給水準,加大城市養老服務的用地供給,規劃建設一批、改建擴建一批養老服務機構。結合日前廣東出臺的促消費政策,上述城市未來在租賃住房消費領域將有望迎來更多具體政策利好。

商品房方面,《方案》進一步強調了“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的方針,要求各地結合市場和商品房庫存情況,完善現行政策。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對於後續廣東各城市的住房消費等有積極利好,尤其是對於庫存規模偏低的城市,預示著廣東未來會積極增加供地,進而保障和刺激住房消費。

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的目標是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環境。隨著《方案》的出臺,有實力的房企有望通過加強內部産品品質控制、提升商品建設品質和配套服務的方式來拉動更多住房置業需求,為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和穩定住房消費市場做出更多貢獻。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東穩定住房消費政策 廣深佛肇或將最先受益
來源:南方網2019-05-31 09:37:23
5月28日,《廣東省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實施方案》(簡稱《方案》)正式公開。針對當前制約消費的突出問題,廣東提出九方面29條具體舉措,穩定改善消費預期,營造良好消費環境,促進形成強大統一市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