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説:“人生的本質是詩意的,人應該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
在成都大邑縣青霞鎮分水村,四面環山、三面環水,森林、河流、湖泊星羅棋佈,陽光豐沛、植被茂盛,正符合詩意棲居的理想之地。
2008年,極具文藝情懷的地産人史禦力承諾自己的父親,一定要到鄉村給他找一塊地、修一棟房子,但父親不願一個人守在農村。
因此,史禦力下決心讓更多人陪父親回到鄉村,找回曾經生活的質樸安寧以及鄰里和睦的溫暖。於是,幸福公社誕生於此。
11年前,時值房地産行業黃金時代的史禦力,卻選擇了紮根鄉村。
今天,國家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加快發展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産業體系,推動鄉村産業全面振興。
11年的探索與深耕,令史禦力意外的是,從空心村到文旅型社區,從情懷驅動到專業化運營,幸福公社竟走在了趨勢的前面,成為了其中的樣本。
為什麼在完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全憑市場化運作與民營資本投資的幸福公社走在了前沿?
為此,我們將從四個不同側面,重新復盤這樣一個既有感性人文情懷,又有理性商業邏輯的新型鄉村範本,為鄉村振興的發展找到永續的動力和持續的生命力。
找回生活的溫度,構建社群的力量
業界是這樣評論史禦力的:構建了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居所。
在幸福公社,享用一頓生態佳肴,享受一次田間野趣。幸福變成一種小確幸,生活回歸於質樸與安寧。
住進幸福公社的每位成員被親切的稱為社員,每戶業主可以贈送一分菜地(30㎡)、相應農具及種子,十年無償使用;對於這片經過五年的凈化形成的無污染可種植的土地,社員之間共同遵守《綠色公約》,遵循節氣和氣候、不種反季節蔬菜,實現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每月有固定的幸福壩壩宴,來自五湖四海的業主做幾道家鄉菜,嘮嘮家常、相互打趣,沒了都市生活中的距離感。
每月最後一個週六,是社員們最喜歡的“幸福攤攤”,攤攤上擺滿了各色的小物件,霓裳、木馬、清茶、雕花、蜜蠟、土布、古玩、佛珠……社員們分享手工的樂趣,以物易物的方式售賣,像是一個大型結交朋友的聚會。
還有不定期舉行鄉村音樂節,無論是節慶還是以不同的季節為主題,用音樂的形式,將音樂愛好者聚集在鄉村中,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裏巴人,都和泥土拉近距離,在音樂中回歸真實的自我。
幸福公社品牌負責人簡潔説:“隔壁的李阿姨腰不好,大家就爭相幫忙提重物;王大媽做了好吃的私房菜,會邀請鄰居來品嘗;閒時大家會相約到趙叔叔家喝茶。這個社區重新讓人體會到了生活的溫度。”
幸福公社的社員告訴我們:“生活最重要的是有趣,是跟誰一起玩兒。”這裡的鄰里之間彼此認同、關係親密。
在幸福公社,你會忽然發現,在這樣一個豐裕的社會,一個友善、互助的社群對人們幸福指數的提升變得更為重要。
打造産品的深度,小而美優於大而全
與過去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傳統房地産開發不同,幸福公社更強調品質、品質,凸顯了小空間、大作為,“小而美”的産品形態有助於親情的溝通、人際關係的改善。
親近自然、鄉土情調、青山綠水、傳統文化、熟人社會等,這些都與“小而美”相關。
幸福公社一共規劃4期,一期、 二期主要是以文化旅遊社區、農業品牌孵化、文化旅遊景區、村社融合發展為主。三期是以豬小妖為主題的動漫村落,四期是以農業的一二三産深度融合的農業迪尼斯樂園模式。
同時,作為旅遊度假屬性的項目,戶型産品逐漸小型化,除了每戶贈送面積不等的花園外,二期部分産品中強化了庭院、公共空間的功能。
風格以川西民居為主,用詫寂的貧困美學材料、秦磚漢瓦的傳統文化材料,通過現代創意組合,讓每家每戶、每堵墻、每個門、每條巷子,都充滿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在三期中,眾創的想法得到踐行,小鎮現在也鼓勵業主自己創業,以種植的食材為原料開設餐飲店、或是用自己的手工技藝開設店舖,有一些已經小有名氣,比如説有濃厚鄉味的毛哥涼拌雞、幸福伙食團,成為社員聚集地的豬小妖涼品舖子……不僅贏得了社員的口碑,不少遊客也會慕名前來打卡。
身處幸福公社,讓人沒有壓力,很親切。她的美,不是光彩奪目的,而是有次序、有規矩,嫺熟、優雅的,是一種使得內心平靜的生活哲學。
推進産業的氣度,讓文創與鄉村共生
鄉村發展的痛點是什麼?不是産能不足,而是産值不足。
如何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益?必須從單純農業提升為文創産業。
文創之於鄉村最大的意義,並不是文創藝術本身,而是與鄉村的連接。
幸福公社的成功,正是源於對此的探索。把設計産業和農業結合,從粗放式的、以農藥化肥為主導的量産變為以品牌為主導的精準産業。
這裡的成都農業創客中心,是全國首個農業創新創業平臺,開創“設計+産業+農業”全新模式:從包裝藝術設計的角度出發,將農産品變成高端伴手禮,全面提升農産品的附加屬性和品牌優勢。
幸福公社提出了一個概念:文創農業、共生園區。比如,這裡有1萬多畝的葡萄産能,但現在要求做到5萬畝。如果單一的把1萬畝變成5萬畝,一旦到了收穫季節,一起上市,價格立刻崩潰,會造成非常大的損失。
這時,要做的不是單一的發展葡萄種植産業,而是發展共生産業,形成價值鏈。比如葡萄膠、葡萄色素、葡萄籽油、葡萄動漫、葡萄城堡、葡萄定制等,就形成了産業鏈的一個閉環,乃至形成一個産業小鎮,這樣就建成了一個共生園區,從單一的産能增長,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産值增長。
同時,引進了100多位手工匠人和非遺傳人,打造了傳承傳統手工藝的成都匠人村,是一個集政策資訊研究、創業指導培訓和服務為一體的創業孵化平臺。孵化內容包含非遺傳承、手工文創、音樂、微電影、鄉村改造、現代農業、兒童教育等。讓傳統非遺在這個地方具有現代審美和使用價值。
04
吸引人才的力度,鄉村的永續動力
鄉村振興的另一關鍵是人才振興,特別是設計人才,是農業品牌建設的重要力量。幸福公社搭建平臺,將設計師聚集在一起,以設計為主導,整體開展鄉村活動。
如何吸引人才?幸福公社不僅構建鄉村居住空間,配置體驗菜地、騎行綠道、民俗客棧、特色餐飲、森林幼兒園、創意集市、手工藝作坊等多元化原生態居住方式,優化居住生活環境,以此吸引一大批城市青年來此生活創業。而積極培育各種文創經營主體,則令人才有了施展的舞臺。
如何培育人才?幸福公社通過創新“三類體系、多點佈局”的鄉村人才培育模式,培育了一大批鄉村領軍人才、鄉村專業人才和鄉村實用人才。
“幸福課堂”就是人才培育的主要陣地。每週五,幸福公社會邀請專家學者、創業大咖、城市人才下鄉講課,讓農民積極參與到學習中。
目前,公社已經初步具備了以設計為中心的服務體系,包括成都農業創客中心、手作旅行街坊、青年大匠營三大載體。
覆蓋設計師聚落、設計大賽、設計展覽、創客大會、設計創業對接會議、設計論壇、全國鄉村旅遊培訓接待、文創伴手禮開發、鄉村旅遊會議、幸福講堂、設計師培訓學校、客棧設計、文創圍墻創新鄉村建設思路 、鄉建設計、設計+産業、鄉村人才公寓等。
公社以“鄉村生活+工作室+網際網路+鄉村市集”的模式,把社員變成生活的創客,每個人既是住戶也是商家,是遊客也是店家,是服務者也是玩家,讓社區既是生活場也是生意場。
最終形成財富共同體、知識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最終形成了農業、文創、社員眾創三大孵化平臺,建立了完備的産業生態。
幸福公社品牌負責人簡潔説:“從策劃到規劃再到設計,再到項目落地、後期運營管理,幸福公社的成功是不可複製的。這個項目團隊組建很完善,11年在農業上的深耕與探索,讓我們不斷優化、升級,對鄉村産業發展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幸福公社的創始人史禦力則表示:“真正意義上回到鄉村,不是對農村資源的剝奪,而是要真正熱愛這片土地,讓城市大量的中高端、中老年消費人群下沉到鄉村,在這個地方形成新的文化藝術群,生活著,而不是表演著,這才是幸福公社的價值所在,鄉村振興的意義所在。”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