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策紅利有望逐漸釋放 中國創新發展迎來機遇期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2019-03-15 11:51:22
本報記者 張一鳴
困擾行業多年的創新能力不足問題,或將有望在全國兩會後迎來政策紅利釋放期,如何激發創新活力是全國兩會期間企業界和學術界的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他們認為,政府鼓勵科技創新發展,將為企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智力支撐,未來要提升社會的綜合創新能力,需要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同時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的新動能,形成發展合力,才能破解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問題,為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注入動力。
創新發展紅利有望逐漸釋放
全國人大代表、齊魯石化總經理韓峰説,國家倡導科技創新發展,為創新創業創造厚植土壤,必將極大地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提升企業科技創新的動力,鼓勵企業致力於新産品研發、新技術應用,依靠科技創新助推企業産品邁向中高端,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為企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智力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副總經理楊偉院士認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調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主要動因是中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而企業是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主體,他們更清楚用戶的需求、産品未來的發展趨勢、當前的現狀和創新的方向,能夠更好地將科技創新發展與實體經濟發展結合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商飛副總經理周新民也指出,要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就要圍繞産業鏈和價值鏈進行,才有利於破解當前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産品創新需求不匹配問題。
周新明表示,創新分為産品創新、技術創新和探索發現(基礎領域的研究創新)。在産品創新上企業有積極性,但在技術創新和基礎領域的研究創新上主動性不足,原因是技術創新的時間長、投入大、風險大、收效慢,所以很多的企業會採取拿來主義,但關鍵核心技術永遠拿不來,因此企業在後續的産品創新上會出現創造力不足。
楊偉説,創新僅僅依靠企業不夠,企業在基礎科研以及跨領域的科技發展方面更需要加大産學研結合的力度,協調好各方關係,同時突出重點和抓手。此外,對於基礎性的科學技術研究,還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統籌調動各方資源,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氛圍。
2016年,齊魯石化被評為中國石化首批創新型企業。韓峰告訴記者,加大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製造力度,增加高端産品數量非常重要。要以提升自主技術和自主品牌“含金量”為追求,創世界一流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産權,用世界一流的核心技術和技術産權牢牢掌握行業産業的“話語權”。
創新需要發揮政府和企業合力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9年要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援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産學研一體化創新機制。
楊偉強調,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首先企業自身要更加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是第一要務,同時還要進一步擴展,形成企業之間協同創新的能力,建立産學研相結合的氛圍,更好界定投入和未來利益成果的分配,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採取不同的組織方式和協同方式,激發科技的創新活力。
“技術創新指的是應用技術研究和應用基礎技術研究領域的創新,都是實驗室技術,實驗室技術輸出的是標準、規範、方法、半成品、成品、産品原型,用這些技術可以用來支撐産品創新。”周新明説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表示,國內大部分研發項目的指南來源於學術界,並非市場急需解決的問題,科學家和企業家在研發方向上尚未達成一致。未來要在保障一定比例研究經費用於開展基礎研究和重大科學裝置外,一些涉及産業科研項目的指南可以由企業為主參與編寫,並由企業提供匹配資金,匹配資金未來可以通過國家稅收優惠等政策返還。還可以由政府出臺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或財政科研經費入駐高校和科研院所,設立市場化的技術孵化基金,完成科研成果的中試,實現成果的最終應用。同時改革科研成果轉化人才的評價體系,讓更多的技術人成為技術經紀人。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