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院成為城市更新的新路徑

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9-01-15 10:28:11

原標題:共生院成為城市更新的新路徑

在朝陽門街道內務部街34號院內,規劃師趙幸向記者介紹改造成果

西城什剎海銀錠橋衚同7號院內,三間北房騰退後改成民宿,遊客與居民同住一院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推出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區域和試點項目,推動城市減量提質發展。堅持“保障對保障”,按照申請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進核心區平房院落有機更新。

以長安街西延線、永定河兩岸為重點加強城市設計,基本完成首鋼南區規劃優化,加快推進冬奧廣場片區改造建設,努力打造城市更新標桿工程。

解讀:在老城復興的過程中,如何在保證宜居性的同時,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北京正創造性地打造共生院模式。

申請式改善推動共生院改造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對《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的批復中提出,北京要做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城市特色風貌塑造,老城不能再拆,通過騰退、恢復性修建,做到應保盡保。

尤其是歷史文脈豐厚的核心區,這裡需要的是一種如繡花般精細的織補方式。“共生院”為老城保護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根據這種模式,大雜院內的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開展“申請式”騰退,騰出來的空間再進行重新設計,住進新人,引入新文化。

這就衍生出了共生院的三層內涵:新老建築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在共生院裏,老建築將進行保護性修繕,依據人們的需求建設共用廚房、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建衛生間;還可以青年公寓的形式引入新青年,或者以院落體驗式酒店或民宿引入遊客;此外,圖書館、文創空間等文化産業也將來者不拒,新的文化必將紛至遝來。不止如此,“共生院”概念還可擴大到“共生街區”層面,整院騰退後,不同功能、形態的院落之間也可以實現共生。

除了西城,東城的草廠片區、南鑼鼓巷的雨兒衚同也在逐步整理院落,今年將推出一批試點院落。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衚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還留住了原住民、老街坊,延續著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區網路和歷史文脈,更保留了老北京人的鄉愁,在一派“天棚、魚缸、石榴樹,先生、肥狗、胖丫頭”的景觀裏,老城有了新動能、新生機。

城市更新要有標桿指引

城市更新離不開前期科學的規劃設計。這種設計不是簡單的施劃,而是要考慮區位特色,制定因地制宜的發展策略,找到一種新的平衡,而一些城市更新樣本更是能起到引領、示範作用。這一點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可見端倪,報告指出:“石景山要以長安街西延線、永定河兩岸為重點,加強城市設計,基本完成首鋼南區規劃優化和冬奧廣場片區改造建設,努力打造城市更新標桿工程。”

以長安街西延為例,西起門頭溝區三石路,終點為石景山區古城大街,規劃為城市主幹路,紅線寬60米至80米,全長約6.46公里。其中,石景山段長約2.7公里,2018年5月已經建成通車。根據計劃,預計今年年內可實現長安街西延全線通車。

這對於城和園的融合是個歷史性、標誌性事件,通過這一標桿性的工程,長安街的豐富內涵得到進一步的擴展,並帶動周邊區域協同發展。石景山區區長陳之常介紹:“長安街西延線貫通意味著我們要抓住這條城市的主軸線,通過交通修補、生態修補、風貌修補,把長安街西延線,特別是石景山段進行塑造和打造,並且通過第一街的打造,帶動長安街南北兩側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的整治。”

此外,報告中提到的永定河兩岸也是重點建設的標桿之一。永定河在歷史上是北京的母親河,在石景山轄區內河道長13.8公里,所以在這一輪首鋼的規劃中,石景山區也將做好永定河的生態帶建設,將沿著首鋼的北區、南區、東南區,實際上就是永定河的左岸,進行大尺度的生態綠化建設,也把以前歷史上已經成型但是成點的,比如蓮石湖公園、南大荒濕地連起來,連點成線,為未來的發展留出空間。

留白增綠滿足百姓綠色期待

留白增綠也是城市更新不可或缺的要義,根據市發改委發佈的消息,2019年全市將新建10處休閒公園、50處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其中,黑橋公園、何裏棲地公園、四合公園等3個郊野公園將在明年8月前完成主體工程,總面積將達262.2萬平方米,佔地3933畝,其綠化用地面積均佔陸地面積的90%以上,三大公園各具特色,生態將更加多樣,也更貼近自然,將成為老百姓的戶外休閒之地。

公園不僅增量,更將提質。市發改委要求,未來公園設計上將以人為本,突出貼近使用需求的細節設計,新打造的公園要精細把握公園建設方案,在功能定位中重點考慮老年人、嬰幼兒、學生等公園主要人群的需求,包括設置兒童沙坑、林下廣場、戲曲角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豐富市民活動場所。當然,人們對公園的需求也日趨多樣,公園內的文化藝術功能也可進一步凸顯。種種舉措,讓“綠色連起來,公園美起來,生態系統健康起來”的美好願望指日可待。

探訪

責任規劃師:為街巷更新顏值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建設城市管理專家智庫,在城市街區更新、美麗鄉村建設中落實責任規劃師、設計師制度,提高街鄉治理的專業化水準。

自去年以來,在東城區的大街小巷裏,多了一群不一樣的人。他們用專業的眼光打量著大街小巷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門一戶。再破舊的大雜院經過他們的改造,也會“化腐朽為神奇”。他們就是參與東城區衚同風貌保護和社區營造的專業責任規劃師,在他們的設計之下,北京的街區更新顯得愈加細緻、精緻,也更加接地氣了。

早在2017年8月,東城區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率先在“百街千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中全面實施責任規劃師制度。當時,中規院、清華同衡、北京工業大學等12家知名設計院和大學向全東城17個街道分別派遣由2至3名責任規劃師組成的團隊。

責任規劃師要做些什麼?他們好比街巷美顏師,精雕細琢,為街區整治發展綜合施策。責任規劃師團隊全程參與環境整治提升,以“繡花”精神從街區層面開展系統研究,梳理街區歷史文化內涵和遺址遺存,了解不同人群的切身需求和産業發展前景,綜合考慮風貌、居住、環衛、停車、議事等整治過程中難以繞過的難題,力爭形成“所有”解決方案,有效提高老城整治效能。

在全面實施責任規劃師制度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東城134條大街、496條背街小巷的整體環境都得到了整治提升。如今,責任規劃師將繼續紮根基層,長期跟蹤,深入到街道社區衚同裏,與衚同居民一起見證衚同的蛻變與新生。

對於擔任責任規劃師,來自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85後”規劃師趙幸頗有心得。早在7年前,她就已經與史家衚同結緣,並不斷深入到這裡的衚同、大雜院、老居民當中。如今,她還以史家衚同博物館作為陣地,與居民一起持續為衚同進行更新改造。

城市規劃,不僅是在探索怎樣讓城市更宜居,更能體現出我們如何看待歷史和未來。而責任規劃師制度在街區紮根,讓城市規劃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更合理,也必然讓城市在精細治理中不斷變得更美好。

西城“共生院”長什麼樣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堅持“保障對保障”,按照申請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進核心區平房院落有機更新。

今年西城區提出,要繼續深化什剎海“共生院”試點。去年,西城區在什剎海銀錠橋衚同7號院試點建設首個“共生院”,推動老城平房院落的有機更新。1月9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該共生院探訪。

這個大院就離後海的銀錠橋不到50米,青磚、灰瓦、紅大門,院門口還挂著小巧的金屬銘牌,寫著“海棠畫院”。從遠處看,與老北京的傳統大院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院中有三間房子被改造成了民宿供遊客居住,還有四戶則是普通原住民。

走進院內,就能看到右手邊的墻上挂著“山水”的名牌,這是客房的其中一間,除了擺放著床、櫃用於起居的內室,還保留著一個微型庭院,地面由一塊塊隆起的地磚鋪就,門框、木窗均是傳統模樣。

而在另外兩間客房,有的原封不動地留存了老房子的門框、窗框、篆刻著詩句的石碑,有的在屋內的架子上擺放著布老虎、景泰藍等傳統手工藝製品,以還原傳統風貌,還有的擺設了木桌、筆墨,供遊客興起時揮毫。

這個小院面積有357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0余平方米,3間北房在2016年完成騰退。“騰出來的房子空在那兒,一是資源浪費,二來管理維護也有成本。”負責什剎海片區騰退的北京天恒正宇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森説,由此萌生了引入新業態、與原住居民“共生”的想法。

這三間騰退的屋子就改成了客房,四戶原住民與遊客同住一院。這個共生院從去年年中時開業,雖然房間不多,但每逢節假日便十分搶手,迄今已經接待了一兩百人,想要入住,一般要提前一到兩個月預訂。

店長王楠告訴北青報記者,“老北京的感覺”是遊客入住後最為滿意的元素。“基本都是外地遊客,以上海、廣東的為主,一家子的居多。”由於民宿的客房與居民的住房都是分開的,居民並沒有覺得生活受到影響,反而感到帶門禁的院門比原來的大雜院住得更安全了,居民沒事還願意跟客人一起聊會兒天。更重要的是,民宿所帶來的收益還能用於院落的保潔、改造等開支。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共生院成為城市更新的新路徑
來源:北京青年報2019-01-15 10:28:11
政府工作報告原文:推出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區域和試點項目,推動城市減量提質發展。堅持“保障對保障”,按照申請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進核心區平房院落有機更新。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