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地産化實為多元化 房企需回歸核心

來源:中國網地産 2019-01-11 00:22:22

“專題回顧 | 轉型升級·質變地産——第十屆地産中國論壇 ”

中國網地産訊 2019年1月10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地産主辦的“第十屆地産中國論壇暨2018中國房地産年度紅榜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在圓桌對話環節,多位特邀嘉賓圍繞《轉型升級背景下的企業發展策略》的主題各抒己見,展開了觀點的交流與思維的碰撞。

去地産化實為多元化 房企需回歸核心-中國網地産

圓桌論壇

臨近尾聲,中國房地産業協會商業和旅遊地産專業委員會秘書長蔡雲向嘉賓們拋出了最後一個問題:“在房地産行業變革的背景下,很多房企提出了去地産化。能不能去地産化,如何去地産化,創新驅動品牌和服務是否更為重要。企業要如何圍繞這點展開工作,才能保證企業成熟、穩定、健康成長,保證行業發育成長?”

億翰股份董事、億翰智庫首席研究員張化東認為,企業的發展與創新之本來源於“規模優先,回歸核心”。張化東表示,在房地産行業集中度日益提升的情況下,未來70%的房地産市場份額將被30家企業瓜分。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規模才是通往未來的橋梁,規模帶來的資源集聚效應,將為企業創新帶來強力的現金支援。

“為什麼回歸核心?”張化東指出,“大家都説萬達去地産化去得最堅決,但是我重新審視了萬達。很多人認為萬達的核心是商業,但是萬達住宅比萬達開發廣場開發面積還要大3-5倍,給萬達廣場提供了巨大的現金流。”企業背離自己最初的核心是危險的,離開了現金支援的創新無異於空中樓閣,必然迎來毀滅。

而企業在回歸核心之後,才能從核心出發,向外擴張。張化東表示,企業需要識別自己的核心是什麼,回歸核心是第一步。

“為什麼要去地産化呢?去地産化後企業能讓什麼樣的産業成型呢?”珠江投資華北公司住宅事業部總經理、天津城市公司董事長趙津連續用兩個反問表示對去地産化的質疑。當下很多房企共同的痛點是缺錢,緣何沒錢?趙津指出,要客觀地對待房地産行業,既不能將其妖魔化,亦不能將其神化。土地作為消耗性資源,地産不斷地在買地、建設、銷售間迴圈。他認為,有些地方政府不喜歡“短平快”的房企,但在前10年、20年為了財政而不得已為之。

“現在去平衡是可以的,將産業引入城市。”趙津表示,“好的産業園也有很大的瑕疵,因為沒有地産,只有辦公屬性,人們來回的擺渡成本非常高。”他指出,企業需要的是共贏,因為企業跟地方政府,以及産業、就業、納稅等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因此一定不能去地産化,而是結合化。

鴻坤地産集團品牌及市場行銷部總經理張羽晴對趙津的觀點表達了贊同,“去地産化是偽命題,去不掉的”。她認為,很多房企在喊出去地産化的口號後,本質是在尋求多元化。進行多元化的前提是有規模與資金的支援,而多元化背後的邏輯,則是企業由地産銷售所獲得的收入,轉向通過後端運營獲得收入。張羽晴表示,只有進行了前端客戶的積累,才能開展後端的運營。

此外,企業在進行多元化時,要思考自身的特點與對應的路徑。“2018年有很多房地産開發商將名稱中的‘地産’去掉了,變成了‘集團’。名字改不改不是最關鍵,背後體現的是大家的我對自己企業戰略定位是什麼,做了什麼樣的升級。”張羽晴説道。

金科集團品牌中心總經理姚科表示,房企的多元化或是其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延伸。姚科分享了金科在核心競爭力升級方面的經驗——名為“四位一體”的四輪驅動方式。

“第一,強化房住不炒的民生地産。第二,建立以科技賦能為主的産業園區,金科已經以産城融合的方式在全國8個省佈局了8個科技、健康的園區。第三,金科與微軟大數據系統結合後端服務,制定精準化的客戶服務,對服務進行提升。第四,發展文旅康養項目。”姚科介紹道。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去地産化實為多元化 房企需回歸核心
來源:中國網地産2019-01-11 00:22:22
2019年1月10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地産主辦的“第十屆地産中國論壇暨2018中國房地産年度紅榜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在圓桌對話環節,多位特邀嘉賓圍繞《轉型升級背景下的企業發展策略》的主題各抒己見,展開了觀點的交流與思維的碰撞。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