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 “旅遊+”提升全域旅遊産業能級

來源:成都商報 2018-12-26 10:52:11

 

我們今天學習的綠茶蓋碗功夫茶,

第一步潔具……

第二步賞茶……

第三步投茶……

第四步搖香……

第五步潤茶……

第六步泡茶……

第七步分茶,茶倒七分滿,這是對客人的敬意;最後一步奉茶,雙手奉茶是對客人最基本的敬意。”11歲女孩徐雨寒的文章對茶道描述細膩入微,這緣于她多次參加蒲江每年3月的採茶節。

2018年,中信正業成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蒲江縣簽訂框架協議,將打造以茶文化為産業全景生態鏈,包括生態觀光、文化市集、休閒農業、活動體驗、田園等綜合業態,宣告蒲江茶文化旅遊發展進入一個快車道。

蒲江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其著力點在於“內外兼修”。隨著成雅鐵路正式通車運營,從成都乘高鐵抵達蒲江西來站,再從西來站步行10分鐘不到就可到鐵牛村。西來鐵牛村將有可能繼甘溪明月村之後,成為蒲江下一個“網紅村”。

而蒲江朝陽湖的旅遊史,甚至要追溯到1983年。那一年,蒲江縣委縣政府決定開發朝陽湖,從此結束蒲江無旅遊業的歷史。據蒲江縣誌記載,1983年至1987年,朝陽湖接待中外遊客180萬人次。1986年,朝陽湖被列為四川省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發展至今,蒲江旅遊經歷了早期的山水旅遊;以觀光采果、品嘗美食為主題的鄉村旅遊;如今已進入農商文旅體融合的全域旅遊快速發展階段。

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

打造以茶為主的産業集群

徐雨寒的《成佳茶鄉遊記》寫于2018年採茶節,蒲江至今已舉辦8屆採茶節。成佳鎮産茶歷史有上千年,但真正成規模發展茶産業是上世紀90年代初。陳代忠是“茶一代”的代表,經歷了成佳茶産業發展的全過程。1993年,成都茶廠一分廠(現四川綠昌茗茶葉有限公司)落戶蒲江,成為當地規模化種植茶葉的起點。羅瓊作為“茶二代”的代表,不僅是成佳茶鄉同心農莊的掌櫃,還是成佳鎮茶韻天成合作社會長。“茶二代”將傳統手工制茶技藝和現代制茶工藝相結合,推動了鄉村旅遊在傳統茶葉種植基地上萌芽發展。

如今的“茶三代”旨在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位於連接兩個生態走廊的甘成路景觀線上的“花開麟鳳示範點”是代表之一。據介紹,“花開麟鳳示範點”正在探索與實踐綠色生態價值的有效轉化;培育與展示新村豐富業態和人文活力;建立和發揮合作社“村集體+合作社+業態+農戶”的“資本聯投、生産聯營、經營聯動、效益聯贏、風險聯控”的運作模式,進一步實現大地景觀再造和人居環境改善,通過以點帶面輻射帶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産業集群。

找準“産業+旅遊”切入點

全域旅遊“百花齊放”

根據蒲江主導功能區城鄉空間結構,用“2+1”的線性連接全域旅遊空間,“2”是指兩個生態走廊(蒲江河谷、臨溪河谷),“1”是指連接兩個生態走廊的景觀大道——甘成路。在“2+1”的閉谷環行線路上,串聯大溪谷旅遊度假區、石象湖小鎮、妙音湖優學遊學基地等重大旅遊項目;串聯成佳茶鄉、光明櫻桃山、甘溪陶藝小鎮、西來古鎮、中德中小企業園區、華夏幸福産業新城;串聯明月村、鐵牛村等美麗新村。

據介紹,在茶葉、柑橘、獼猴桃的優質産區,蒲江把農産品變成遊客喜愛的旅遊商品。在傳統村落、林盤和環境優美的農民新村,發展文創、民宿、餐飲等經營業態。在城鎮、街區、村莊、林盤院落規劃設計、功能配套上,注重生態、形態、業態、文態“四態”合一。

“旅遊+”

提升全域旅遊産業能級

蒲江堅持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農業+旅遊”融合發展,蒲江甘溪明月國際陶藝村、成佳茶鄉、光明櫻桃山等地的農旅互動路徑已較為成熟。獼猴桃基地、柑橘基地正在研究農旅融合的模式,打造一定的示範點、示範戶,促進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強文物古跡遺産保護,將蒲江歷史文化的景點元素融入城市規劃建設和公共空間,優化城市文化形態,推進城市品位提升和業態升級。

明年,成都城區的人可以坐成雅鐵路到蒲江跑半程馬拉松了!“體育+旅遊”融合發展,蒲江正在積極舉辦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自行車、徒步、登高、露營、釣魚、射箭等戶外活動,積極培育打造能夠承辦國際國內賽事的體育特色小鎮、國際級體育旅遊示範片。

“研學旅遊”是近年出現的新詞,延續和發展了古代遊學。蒲江“教育+旅遊”融合發展,主要是研學旅遊呈現井噴狀態。2018年,成佳茶鄉8家遊學基地接待學生團隊36.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475萬元。下一步,蒲江將依託良好生態、悠久歷史文化資源、茶葉柑橘獼猴桃特色農業基地等,豐富研學內容,拓展客戶群體。

另外,蒲江還依託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華夏幸福産業新城、成佳茶葉加工企業等,促進“工業+旅遊”融合發展,將文創元素融入工業企業,將商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文創旅遊産品,打造集參觀、體驗、購物、科普于一體的新型企業。

一個典型案例

從鐵牛村看蒲江下一個“網紅村”

12月11~14日,2018年美麗鄉村博鰲國際峰會在博鰲亞洲論壇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蒲江甘溪明月村獲評“2018十大中國最美鄉村”稱號,也是四川省唯一上榜村落。而蒲江西來鐵牛村將有可能繼明月村之後,成為下一個“網紅村”。

明月村“網紅”的數據

很難想像,2009年明月村還是市級貧困村,而現在已成為西部文創中心田園樣板。據介紹,明月村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和陶藝手工藝傳統,探索出了“政府搭臺、文創撬動、産業支撐、公益助推、旅遊合作社聯動、共創共用”的幸福美麗新鄉村發展模式。引進鄉村文創旅遊項目及藝術家、文旅創客,形成了以陶藝手工藝為特色的文創項目聚落和文化創客集群,打造一個嶄新的人文生態度假村落。

據統計,2017年明月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372元,共計接待遊客18萬人次,文創及鄉村旅遊總收入超過9000萬元。目前已引入45個文創項目和100余名創客。首期明月窯、蜀山窯陶瓷藝術博物館、火痕柴窯工坊、呆住堂藝術酒店等23個文創項目已建成開放。至今,明月村先後獲評全國文明村、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中國鄉村旅遊創客示範基地、四川省文化産業示範園區等。

下一個“網紅村”:鑄鐵+魚塘

從成雅鐵路蒲江西來站步行10分鐘不到就可到鐵牛村,再走3.8公里就到西來古鎮。南距蒲江縣13公里,北距邛崍市區11公里。這就是蒲江圈定的下一個“網紅村”。

村支部書記徐幫淼説,鐵牛村具備“網紅村”的生態本底。目前鐵牛村正在進行提檔升級,從公共服務設施、綠化到小景觀打造、文化提升均在規劃的範圍內。記者看到鐵牛村已粗具雛形,馬頭翹角,墻線錯落有致,黑瓦白墻,別有徽派建築的樣貌。鐵牛村魚塘眾多,成片農家魚塘構成漁村景象;淺丘林木茂盛,以柑橘為主的果林成片,自然景觀條件優越。大約10年前,就有村民開辦農家樂,以經營遊客垂釣為主,後因交通不便荒廢了。

目前幾處已閒置多年的農家小院,等待重新規劃、設計。“我們準備把這裡重新打造,把鐵牛村的農家魚塘更有體系地規劃起來,既有景觀魚類,也有可供垂釣的魚類,讓農家小院和魚塘、田園風光留住遠道而來的朋友。”徐幫淼對未來信心十足。百里清溪繞林流,魚塘果田老院樓,這很讓人嚮往。

復原:西漢煉鐵場景

與傳統的川西民居相比,鐵牛村以徽派建築為主。徐幫淼説,選擇打造徽派建築除了鐵牛村本身魚塘眾多,成片農家魚塘構成漁村景象,更因為鐵牛村的先輩們很多是從徽州等地(今宣城市績溪縣、上饒市婺源縣)遷徙而來,他們不畏艱辛,自力更生。

在鐵牛村,徽派建築廣泛採用馬頭墻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準。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注重細節,讓遊客真正記住這裡。

鐵牛村的提檔升級將突出打造鐵文化,村入口規劃裏既有鐵牛雕塑、文化墻,還有小型水景觀造型。以漢代煉鐵遺址殘渣外形為依據,打造一個具有歷史感,並能一定程度上代表鐵牛村文化的灰磚鐵牛造像,對遊客和村民開放,允許騎牛照相。以竹簡為原型的空間隔離帶,一面題寫鐵牛村相關詩句,一面可作公示牌等。用老井(手壓井)創作一個互動水景觀,遊客可自行壓水後在水池內戲水,體驗傳統的農耕文明。牧童騎水牛的雕像也是傳統鄉村的一個經典符號。

據介紹,該村將在靠近休息區水面置放一個牧童水牛的雕塑,大幅提升對“鄉愁”情緒的引導和氛圍塑造。徐幫淼告訴記者,鐵牛新村還將打造一個文化中心,作為展示鐵牛村文化的陣地,部分復原西漢煉鐵場景,展現鐵牛村的歷史風采。未來,鐵牛村還將打造一個原生態廣場和舞臺。

此外,鐵牛村還將建設“西來鐵牛郊野公園”,這是西來鎮實踐特色小鎮+林盤+農業園區發展模式的引爆項目之一,推動西來鎮打造成雅鐵路重要文旅節點和蒲江縣鄉村振興新樣板。屬於典型的“水鄉灘塘”農商文旅體融合的項目,以“水鄉魚果産業+農商文旅+公園景區”為路徑,梳理靚化生態樂活的林盤水鄉風貌,延續西來寧靜閒適的鄉村生活氣質,並結合生態本底和資源特色,局部擴塘成湖,營造濕地,構建出四大核心景區。蒲江縣文體旅局相關人員介紹,未來的鐵牛村依託成雅鐵路交通優勢,將成為視線通廊和景區主體,形成一系列烘托地域文化的地標建築和特色鮮明的網紅景觀。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蒲江 “旅遊+”提升全域旅遊産業能級
來源:成都商報2018-12-26 10:52:11
中信正業成都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蒲江縣簽訂框架協議,將打造以茶文化為産業全景生態鏈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