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滁城際鐵路滁州段一期將開工 預計2022年通車試運營

來源:南京日報 2018-12-20 09:58:46

下週五,寧滁城際鐵路滁州段一期工程將舉行開工儀式,預計2022年通車試運營。寧滁城際分為南、北兩條線路,即將開建的是北線經過來安縣、蘇滁産業園,到達滁州城區的路段。寧滁城際建成後,坐地鐵從來安縣到江北新區僅需10分鐘,這將對來安縣對接江北新區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作為南京的近鄰,來安與南京的融合發展早已開始。江北新區的設立,更是促使來安不斷挖掘毗鄰江北新區的獨特區位優勢,應勢江北新區發展,站在了滁州對接江北新區的新起點上。來安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文萍説:“近年來,來安在定位上對接、規劃上銜接、項目上連接、産業上承接、配套服務上相融、人才交流上互通,積極謀劃與‘大江北’的深度融合。”

聯繫緊密,奠定深度融合基礎

“高中畢業後來南京讀大學,畢業後就留在南京工作了。”來安人李雪就職于南京一家數位産品直營店,她告訴記者,由於距離近,許多來安人都選擇在南京工作、定居。

來安縣是異省距離浦口區最近的縣城,僅隔著一座老山、一條滁河。然而,這一山一水之隔,卻未能阻斷兩地的聯繫。本報記者早在2014年採訪時就發現,來安當地已經引入南京025區號,開通了兩地公交化班車,汊河居民持有的醫保卡可在南京多家醫院實現即時報銷,當地碧桂園樓盤的購房者80%是南京人……來安與南京融合發展已經走在了南京都市圈的前列,也為此後深度融合江北新區發展奠定了基礎。

聚力汊河,加速與江北新區協同發展

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江北新區,這在來安人眼裏是莫大的機遇。來安縣隨即提出建設大江北協同發展先行區,並以汊河為重要區域和支點,作為安徽實施東向發展的橋頭堡、承接産業轉移的第一站進行打造。

“江北新區的拓展腹地、生態屏障和産業配角”,是汊河在對接江北新區發展中的定位。在産業承接上,近年來汊河依託江北新區軌道交通産業集群,積極對接中車浦鎮車輛、上汽南京基地等一批行業知名企業,承接其上、下游産業,著力打造軌道交通裝備産業園。據統計,汊河經開區引進的企業中,南京客商投資的超過80%,來自南京企業的高管及技能工人約4000人。

同時,汊河利用清流河、來河、滁河“三河匯聚”的水鄉人文特色,在城鎮周邊和沿河兩岸發展文旅康養産業,總投資150億元的興茂國際旅遊度假區一期工程已初具雛形,景華文化生態園晉級為國家4A級景區,小李莊五星級農家樂創建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據統計,2017年汊河累計接待南京遊客300萬人次,佔全縣接待遊客數的62.5%。

打造新城,進入對接發展新階段

就在江北新區設立後的第三個月,來安縣政府與華夏幸福簽約以PPP模式共同建設來安産業新城。該新城規劃總面積194.2平方公里,緊鄰江北新區,距離南京地鐵3號線林場站7公里,車程10分鐘。3年多來,來安産業新城建設成效顯著,産城一體框架初步形成。新的高層建築、高檔社區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商業形態集中衍生,金融機構網點增至11家,餐飲、商超經營場所達210家,10分鐘便捷生活服務圈全面形成。醫療、教育、衛生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已與南京4家大型醫院實現新農合跨省結付,與南京醫科大學共建的“醫康養”中心和來安縣第二人民醫院正式交付使用,與南京市金陵中學共建的汊河第二小學也已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汊河經濟開發區社會事務局副局長武旭東介紹,來安産業新城在承接産業轉移的基礎之上佈局生活區,為企業落戶來安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這座産業新城,秉承“以産興城、以城帶産、産城融合”的發展理念,將成為産城融合的宜居示範,也意味著來安進入對接江北新區發展的新階段。(本報記者 毛琪 本報通訊員 趙正平)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寧滁城際鐵路滁州段一期將開工 預計2022年通車試運營
來源:南京日報2018-12-20 09:58:46
下週五,寧滁城際鐵路滁州段一期工程將舉行開工儀式,預計2022年通車試運營。寧滁城際分為南、北兩條線路,即將開建的是北線經過來安縣、蘇滁産業園,到達滁州城區的路段。寧滁城際建成後,坐地鐵從來安縣到江北新區僅需10分鐘,這將對來安縣對接江北新區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