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寬鬆是對宏觀政策的過度解讀

來源:新京報 2018-07-27 18:35:05

“房住不炒”、“股投不炒”,這兩點實際上是樓市長效機制、股市市場化機制建立完善之前的過渡期必要措施。


國常會提出支援擴內需,要求保持宏觀政策穩定,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保障合理融資需求。這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政策邊際有所放鬆,釋放出全面寬鬆的信號。因此,各個要素市場已經全面行動起來,鋼鐵、基建等週期股大漲,房地産市場也蠢蠢欲動。


但這恐怕是對政策的過度解讀。目前“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與2008年的寬鬆刺激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國常會提出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需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所以,在樓市長效機制、股市市場化機制建立完善之前,在樓市還是應堅持“房住不炒”,在股市還是該堅持“股投不炒”。這兩點實際上也是過渡期必要措施。


自2016年7月提出金融去杠桿以來,去杠桿政策已經取得成效。2018年6月份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0%,再創新低,且為有史以來最低值,與實體經濟增速接近。自去杠桿政策實施以來,銀行同業業務和表外業務明顯收縮,各家銀行同業負債規模和表外理財規模持續壓降。但金融去杠桿的力度也需要把握好,需要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合理融資需求。


今年以來,隨著金融去杠桿不斷深化,信用債市場的風險事件接連發生,民營企業經營和流動性風險隨之顯露。近期的永泰能源信用債違約事件,對債券市場造成了很大衝擊。2018年上半年債券市場違約餘額253.01億元,同比增長47.13%,超過2017年全年。


目前債市違約的最大特點,首先是違約主體民營企業較為集中。上半年25隻違約債券中,16隻為民企債,佔比64%。但是,從富貴鳥、神霧環保、凱迪生態、中安消等出現違約可以看出,違約主體在向民企上市公司演進。


與此同時,A股也面臨去杠桿壓力,近期經歷了幅度不小的調整,不少上市公司股價持續下跌甚至閃崩,暴露股權質押危機。信用債違約、股權質押危機等風險事件,去除企業本身經營因素外,金融去杠桿不斷深化是直接原因。因此,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是必要的。


從另一方面看,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並不是大水漫灌。目的是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於支援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國常會專門提出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這一信號的意義再明顯不過,是對小微企業的“滴灌”,並不是任由資金進入樓市。


目前,樓市面臨兩難困境,一是房企負債高企,資金鏈緊張,部分房企依靠國外發債、高週轉來維繫,二是部分二三四線城市房價保持上漲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更不可能單純為了房企的高負債和融資壓力而大放水,相反還要為了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加強調控。


今年1-6月,各地房地産調控政策發佈次數高達192次,比去年同期的116次多出65%。目前共有73個城市出臺調控政策,包含限購政策135條、限貸政策176條,51個城市以及海南全域實行限售政策。上半年的調控內容不僅僅局限于簡單限購、限售、限價、限貸,因城施策和分類調控特徵明顯,手段也更加多元。


“搖號買房”正在走向全國,上海、南京、深圳等8個城市出臺了購房搖號政策。昆明等城市甚至強制設置房價6%漲停板。房貸市場也開始呈現收緊態勢。6月份,全國首套和二套房貸平均利率已漲至5.64%和6.01%,同比分別上漲15%和10.7%。樓市的這種調控政策,受到不少人士的詬病。但是,在租售並舉和房産稅等樓市長效機制建立前,因城施策和分類調控是明智的。


總的來説,“房住不炒”、“股投不炒”,這兩點實際上是樓市長效機制、股市市場化機制建立完善之前的過渡期必要措施。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全面寬鬆是對宏觀政策的過度解讀
來源:新京報2018-07-27 18:35:05
但這恐怕是對政策的過度解讀。目前“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與2008年的寬鬆刺激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國常會提出的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鬆緊適度,需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對必要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