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有優勢 商業地産迎銷售良機

來源:四川日報 2018-04-12 09:27:21

價格有優勢 商業地産迎銷售良機-中國網地産

社區商鋪再次成為市場熱點。圖為成都一樓盤底商實景。

過去基本是商鋪貴于住宅,如今許多住宅售價都高於商業物業

3月30日,成都華潤啟動“春季購鋪節”,購鋪最高可享受8.8折優惠;4月4日,以“首付10萬起,入主西二環地鐵口”為主題,龍湖·紫宸·星座力推商鋪銷售……據成都市城鄉房産管理局公開的資訊顯示,4月4日—10日,成都市共有15個項目取得預售許可證,商業性質的樓盤體量佔五成。

四川日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同一項目公寓單價比住宅低了3000元左右,有的甚至更多,一些在售底商的價格甚至比住宅價格都低。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在蓉接受採訪時説,目前多數城市的住宅售價比商業物業售價高,形成了罕見的反向“剪刀差”,過去基本上都是商業物業的售價高於住宅,這就為當下商業物業銷售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去年新開商業物業體量 成都位居全國第二

“2017年國內20大城市新開商業物業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上海、成都、杭州、長沙和武漢,其中成都新開 25個項目,以總體量168萬平方米位居第二。”在4月9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樓宇經濟成都峰會金融專場上,國際金融地産聯盟常務理事張平説,成都樓宇經濟將面臨極大的發展機遇。

“2017年國內20大城市甲級寫字樓存量9000萬平方米,主要集中于核心區域。”張平説,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2018年到2020年國內20大城市寫字樓供應量將達到1.2億平方米,主要集中于非核心區域。數據顯示,去年國內投資市場大宗交易額,上海超過1100億元,北京超過400億元,成都超過100億元,武漢超過55億元。“成都的經濟發展速度超過了城鎮化的速度,樓宇經濟將面臨極大的發展機遇。”張平説。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去年四川每人平均GDP約44544元,常住人口8302萬(比上年增加4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17萬,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0.79%(全國58.52%)。而成都每人平均GDP約86567元,常住人口1604.47萬(比上年增加12.67萬),而根據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初步方案,成都市常住人口為2300萬,中心城區城市人口1360萬,這就為樓宇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價格“剪刀差”之下 商業物業銷售迎利好

“我們小區二手房都賣到近3萬元/平方米了,而小區門口的底商售價每平方米才2萬元多一點,況且商鋪出租每月的租金收入要高很多。”成都金沙國際小區業主萬壺認為,相比之下,底商比住宅的投資更合算。

“現在,住宅銷售需要公證搖號,能買到的幾率很低,我準備買一個位置好一點的公寓過渡。”來自青海的白林説:“我是外省的,想在成都買房沒資格,再過幾年我退休之後要來成都居住,現在先買個不限購的公寓作為過渡。”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隨著住宅産品監管政策越來越嚴格,再加上價格及租金收益的考量,更多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商業類産品的領域。

“目前房地産政策取向主要是完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説,其目標是防止市場大起大落,促進市場穩定、引導住房投資與住房消費,有效預防和管控系統性風險。受諸多利好因素的推動,一線城市和部分二三線城市的住宅價格近兩年已經達到了一個峰值,多數城市的住宅售價比商業物業售價高,形成了少見的反向“剪刀差”,過去基本上都是商業物業的售價高於住宅售價,這就為商業物業銷售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商業地産市場正在由收益型、增值型向機會型邁進。”劉洪玉説,早先的商業物業由於售價較低,多數投資者都是靠租金收益獲取回報,後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在收取租金的同時,物業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增值收益,但在市場放量和新商業模式的衝擊下,多數商業物業的租金和物業本身的增值空間都出現了下滑之後,這些物業的收益就需要通過再開發、重新定位或者對物業進行用途調整、升級而獲得收益。面對住宅物業的嚴格管控,商業物業的市場機會正在不斷凸顯。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價格有優勢 商業地産迎銷售良機
來源:四川日報2018-04-12 09:27:21
過去基本是商鋪貴于住宅,如今許多住宅售價都高於商業物業。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