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差別化調控將持續 租購並舉成大方向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8-03-16 13:30:44

  “房地産商暴利和房價過猛增長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全國政協委員、富力地産集團聯席董事長兼總裁張力表示,未來房價走勢總體會比較平穩,不會出現大起大落。

  張力指出,未來控制房價仍要繼續完善房地産長效機制。徵收地産稅,在房地産信貸方面進行有序安排,開放土地市場。另外,未來應更合規、更自由地進行房地産交易,只要增加了土地交易量和供應量,控制房價不是難題。

  差別化信貸政策將繼續施行。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強調,從監管部門看,仍要始終堅持差別化的住房信貸政策。對於基本住房需求,應給予信貸支援;對於投機、投資性貸款等可能助長房價上漲和房地産市場泡沫的,要採取嚴格控制,包括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浮動。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表示,人民銀行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審慎的房地産信貸政策,我國房地産信貸品質總體良好,房地産金融風險可控。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目前各地區房地産信貸壓力測試情況存在一定差異,但總體風險可控,銀監會高度重視房地産市場風險,不能任其滋生泡沫。

  租購並舉成大方向

  進入2018年,租購並舉成為房地産市場的“熱門詞彙”。目前,全國發佈租賃新政策的城市超50個,已有超過10個城市開展租賃類土地出讓,供應量超過8萬套。

  上海市今年將新建和轉化租賃房源20萬套,新增代理經租房源9萬套;南京市2018年將籌集租賃房源100萬平方米,保證租賃房供地佔住房供地比例達到30%以上。

  中房協房地産流通委常務副秘書長虞海發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可見政府對發展租賃市場的重視程度。隨著住房租賃短板逐步補上,我國房地産市場體系將更加健全,這也是房地産長效機制追求的目標。

  九三學社在相關提案中指出,北京、上海等地土地供應計劃中,對部分地塊明確為租賃住房用途,增加了租賃住房供應。可借鑒此類經驗,將租賃住房供應納入供地指標考核體系。

  川財證券認為,租購並舉是大方向。租購並舉一方面緩解了人口凈流入城市土地供應不足導致的居住緊張問題,另一方面有利於保持樓市理性預期、穩定房價。

  全國人大代表、58集團CEO姚勁波表示,希望政府能加強推動住房租賃制度建設,破除“買房才是安居”的固有觀念,進一步推動“租售並舉”等制度的落實,從政策層面予以保護,逐步使租房居民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獲得與買房居民同等待遇,增強承租者的“安全感”。

  穩步推進長效機制建設

  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副院長楊紅旭認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房住不炒”,表明中央對於抑制房地産投機行為的決心,這將成為未來多年我國房地産調控的總方針,發展長效機制將成為下一步完善房地産政策的關鍵。

  備受社會關注的地産稅,在今年兩會上有了最新進展。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在財政部記者會上表示,目前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財政部以及其他有關方面正在抓緊起草和完善地産稅法律草案。地産稅總體思路是立法先行、充分授權、分步推進。按照這樣一個總體思路,目前正在設計、完善,同時進行論證和聽取意見。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表示,房産稅與個稅徵收具有相似之處。徵收個人房産稅需將房産資訊“摸清楚”,因為房産的持有情況非常複雜。

  劉尚希表示,中國存在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大的問題。在徵收上,是所有房子都徵收,還是只針對一部分徵收;是只針對城市徵收,還是包括農村,這些都需考慮。另外,以北京為例,二環內一套房産可能價值上千萬元,但它的持有者可能是低收入者;在六環,可能有豪宅或別墅,但是評估價值低。因此,房産稅的徵收是按評估價值還是按面積,需要謹慎權衡。

  此外,在完善土地出讓制度方面,九三學社在《關於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建議》提案中建議,理順土地出讓使用相關制度。試點省域間指標流轉,適度讓利、加大供給,按照産業發展和居住需求匹配建設用地規模與結構。落實供地責任,對供地水準與目標要求明顯不符的地方進行問責,強化住宅用地計劃落實。


(責任編輯:)
網站無障礙
樓市差別化調控將持續 租購並舉成大方向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18-03-16 13:30:44
進入2018年,租購並舉成為房地産市場的“熱門詞彙”。目前,全國發佈租賃新政策的城市超50個,已有超過10個城市開展租賃類土地出讓,供應量超過8萬套。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