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貨架這個有些“過氣”的風口正在發生新變化。
昨天,一位朋友從微信上給記者發來消息,“你知道便利蜂最近在搞什麼嗎?他們在國貿這邊的無人貨架這兩天換了新貨櫃,有點像簡易版的自動售貨機,這個應該成本不低吧?”
記者隨後向便利蜂求證,但未得到回復。不過記者從另一位業內人士處獲悉,便利蜂確實在北京市場上用智慧貨櫃大面積替換原有貨架,鋪設點位數估計在數千個以上。至於具體原因,他認為“應該是為控制貨損”。
這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大部分無人貨架公司都在研發智慧貨櫃,但進度不一,採取的技術手段也各不相同。這種貨櫃的優勢在於能有效控制貨損,購物體驗也比傳統的自動售貨機要好,但缺點在於成本較普通貨架要高出不少,目前單臺設備的市場價在一萬多元,並不具備大面積推廣的條件。對便利蜂大面積強推這種貨櫃的做法,這位高管直言,“錢沒處燒了?産出能不能打平成本都很難講。不過,(無人貨架)這個行業不轉型也沒有多少的生存空間。”
在北京西三環的辦事大廳,記者實地體驗了這種智慧貨櫃。這種貨櫃看起來與便利店的冷櫃相似,但寬度略寬。一個貨櫃大約三十個SKU,有可樂、果汁等冷飲和薯片、辣條等常溫包裝食品。購物流程是微信掃碼開門,選購商品後關門,小程式自動結算,交易流程比傳統無人貨架還要簡便。
前述業內人士介紹,市場上的智慧貨櫃有RFID、重力感應、機器視覺等不同方案,識別率和成本各不相同。這種模式雖然各家都在研發,但需要攻克的難題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識別率,現在看這個技術大多數公司還在小規模試驗過程中。
在去年狂攬數十億融資之後,無人貨架今年來可謂盛極而衰。猩便利、七隻考拉爆出裁員、撤點的傳聞,用點心吧和GOGO小超等一批公司倒閉,還有更多的公司被曝光已停止補貨。在行業亂局中,居高不下的貨損和物流成本是造成無人貨架“崩盤”的重要因素,那麼,智慧貨櫃會成為無人貨架起死回生的救命稻草嗎?記者將繼續關注。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