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行業動態>

李梢:肩負使命 傳承創新

發佈時間:2021-01-20 09:08:44  |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  作者:徐芃芃  |  責任編輯:周思楊


李梢在向清華大學本科生講授《傳統與現代:中醫藥科學研究進展》課程

近日,在廣東省中山市舉辦的2020第十五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上,清華大學長聘教授李梢獲頒2020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傑出貢獻人物獎。中國全面小康論壇由隸屬於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社的《小康》雜誌社主辦,已經連續舉辦了15屆。

李梢帶領團隊率先開展生物資訊學、人工智慧、大數據與中醫藥交叉科學研究,探索出了網路藥理學、中醫藥人工智慧等新方向,並在胃癌等重大疾病的中醫藥智慧與精準防治上取得研究成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出中醫藥人力量。

科研攻堅率先 垂范跨界融合開拓創新

李梢,清華大學自動化係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醫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領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網路藥理學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藥理學會網路藥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他長期從事網路藥理學、生物資訊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為了突破中醫藥複雜體系研究難點、尋找符合中醫藥整體特色的科學研究方法,李梢于1999年率先提出中醫藥與生物分子網路相關的科學假説,並投身於中醫學與資訊科學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開闢了網路藥理學、中醫藥人工智慧新方向。

20年來,他在傳統中醫與現代科學之間奔波,在理論和實踐之中求索,帶領團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李梢課題組在Cell子刊等發表論文150余篇,被Science等國內外刊物引用5000余次,單篇SCI最高引用453次;代表論文兩次入選Nature China最佳研究亮點,還入選國際千名醫學家(F1000)最高等級的“傑出論文”,申請或授權中國、美國發明專利30余項。李梢被國內外同行評價為中醫藥網路藥理學的“開拓者”,成果被NIH/NCI腫瘤補充與替代醫學白皮書評價為“至關重要”,還被中央電視臺、《華爾街日報》等國內外多家媒體進行報道和推薦,入選2014世界中醫藥十大新聞、2019中國生物資訊學十大應用、2019中華中醫藥學會十大學術熱點。

在中醫藥現代化方面,李梢團隊揭示了中醫“寒熱”“扶正”等經典理論的系統生物學基礎,揭示六味地黃丸、葛根芩連湯、清絡飲、桂枝茯苓丸等多種中醫經典方、名醫驗方、中藥大品種的網路調節機理,發現中藥療效依據、優化組方和精準臨床定位,領銜制定了第一個網路藥理學的國際標準,建立了基於網路藥理學的中醫藥智慧研發新模式;在重大疾病防控方面,李梢團隊率先發現了能顯著前移胃癌早診時間的胃癌極早期細胞標誌物、能客觀區分寒熱證的舌苔菌群標誌物、能靶向胃癌極早期細胞從而抑制炎癌轉化的藥食同源中藥,結合四診資訊創建了胃健康中西醫智慧預警App,創立了智慧早篩、極早診斷、精準早治三位一體的智慧與精準防治系統,並在福州胃癌高發區落地轉化,被評為國家慢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的創新引領亮點。

李梢説,“上工治未病”最早源於《黃帝內經》,現代很多人將這一概念拓展到調節亞健康等方面,但中醫“治未病”究竟如何防治重大疾病的機理尚不清楚。因此,從解決重大疾病相關問題中去彰顯“治未病”的意義十分關鍵。而李梢團隊的系列研究為中醫藥在大數據、人工智慧時代的開拓創新提供了先例和示範。

“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應該緊緊結合在一起。‌‌重大疾病發生時‌‌,各個學科的人都要一起同疾病做鬥爭‌‌。中醫藥的研究也要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李梢研究的領域是中醫藥學和生物資訊學的交叉學科,其科研團隊匯集了自動化、電腦、中醫藥、生物醫藥等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李梢説:“中國有原創的中醫藥,也需要有原創的中醫藥研究思路和方法。科研工作者是用成果和數據説話。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生物資訊時代的到來,數字資訊技術將有力地支撐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助力健康中國戰略的成功實施。”

承繼家學不忘初心 勇挑重擔開拓新知

李梢不僅是中醫藥研究新技術新方法領域的傑出青年人才,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的父親是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母親是國家級非遺張一帖內科療法代表性傳承人張舜華,著名中醫藥文化專家張其成是他的哥哥。

李梢1995年從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本科畢業後,攻讀父親李濟仁的碩士,隨診抄方3年,按照傳統方式承繼家學;1998年攻讀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內科學博士學位,師從王永炎院士。博士畢業後,他進入清華大學自動化係“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從事“生物資訊學與中醫藥現代化”的交叉學科研究,合作導師為李衍達院士。出生於中醫世家的李梢沒有選擇當一名臨床醫生,而是用現代科學手段研究中醫,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李梢説,在本科學習期間,他就聽到許多關於中醫是不是“偽科學”的質疑,也常與同學們一起討論。有的同學堅信中醫比科學更科學,無須自證,畢業後也一直堅持做傳統中醫;也有同學在質疑聲中改變了想法,改行不再行醫。出生於中醫世家,又在現代院校教育和週遭對中醫的懷疑中成長,正是這樣複雜的經歷,讓李梢對探索和揭示中醫藥內在規律産生了極大的興趣,這一想法也得到了父親李濟仁的認可。

李梢説:“父親一直教育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否則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各執一詞,誰也説不清。”李濟仁眼界開闊,思想豁達,重視傳統卻不拘泥于常規,他鼓勵子女勇於探索未知,用現代方式來傳承和研究中醫。正是在父母榜樣力量的影響和帶領下,李梢迎難而上勇挑重擔,由中醫轉為工科,醫工結合、交叉創新,闖出了如今的研究方向。

博士後期間,李梢剛進入生物資訊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這些新領域時,可謂一籌莫展、困難重重,那幾年一下愁白了頭。在壓力和困難面前,李梢沒有退縮:“中醫究竟該如何傳承,如何利用現代科技去發展發揚中醫,總要去探索,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雖然從中醫到工科的跨界十分艱難,對未知的探索也充滿著不確定性,成敗難以預料,但這件事總要有人去做。”李梢認為,中醫診療過程從現代醫學生命科學角度來看其實是個“黑箱”,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中醫藥“黑箱”裏建立GPS系統,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在探索如何揭示“黑箱”內在規律的過程中,李梢進行了很多思考。中醫重視整體觀,如果採用目前醫學常用的還原論科研方式,就容易丟掉整體特色;反之,則“黑箱”內在原理缺乏證明。李梢認為傳統上中醫的整體觀主要用於宏觀層次,現代則可以嘗試用於分子層次,即生物體內的基因、蛋白、通路並非孤立,也是一個網路化的、並且可以採用數學方法定量描述的整體。在清華大學李衍達院士的支援下,李梢率先開展生物資訊學與中醫藥現代化大跨度交叉學科研究,通過學科交叉相繼開拓了網路藥理學、中醫藥人工智慧等新方向,不僅有助於推動中醫藥現代化,也為開發新的疾病診療方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

“源於新安、立足國學、重視臨床、走向科學”不僅是李濟仁家族一直秉承的理念,同時也是李梢個人發展的縮影。李濟仁家族源於新安,李梢幼時在父親熏陶下熱愛國學,中學時就加入了安徽省書法家協會,在書法和篆刻上有較高的造詣,著有25萬餘字的《篆刻通論》。這本我國首部系統剖析篆刻藝術的專著,不僅被篆刻界視為“一大成果”,在文學界也有反響。《人民日報》《讀書》等都有讚譽此書的書評,北京大學著名哲學家張岱年為此書題詞“金石不朽”,北大著名美學家、書法家楊辛認為其有“方寸納宇宙,鐵筆寫春秋”之勢。李梢高興地説,他的博士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家中懸挂著的“致遠書屋”就是他敬贈老師的書法作品,“正如王院士所説中醫現在是‘乍暖還寒’,雖然國家大力鼓勵傳承和創新,但中醫在科學上的瓶頸還沒有得到根本上的突破,如何解釋複雜的中醫學、複雜的生命系統,中醫的傳承與創新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在父親李濟仁和母親張舜華的教導鼓勵下,李梢肩負傳承創新中醫的使命和擔當,走上了一條用現代科學技術探索研究中醫藥的艱難之路。20年間他致力於用科學發展中醫,在數字化、智慧化、精準化解決中醫藥傳承與發展難題上做出突出貢獻,被譽為中醫藥網路藥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先驅”。他表示:“我接受了中醫藥的傳統教育、現代教育,然後來到清華大學,致力於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醫藥,至今已20年。一路走來,深感責任大、任務重,但是使命光榮、前景光明!希望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能夠和傳承數千年的中醫藥一起,走向現代、走進未來!”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