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創新資訊>

工程教育創新發展 助推新基建落地

發佈時間:2020-05-11 14:45:2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文娟 薛 偉  |  責任編輯:董悅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很大壓力,亟須激發經濟潛能、釋放發展活力的強大新動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就是常態化疫情防控中調節經濟的重要抓手。疫情發生以來,餐飲住宿、市場購物、旅遊文化等聚集性、接觸式行業受衝擊較大,傳統消費和産業活動大幅收縮。然而,疫情也倒逼消費數字化轉型和産業數字化升級,資訊消費、網路消費、平臺消費、智慧消費等新興需求快速成長,以網際網路經濟為代表的新動能顯現出強勁生命力。以5G為例,加快5G發展,既有利於穩定國內投資,又能帶動消費升級和就業。根據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相關預計,到2025年5G網路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累計帶動相關投資超過3.5萬億元。2020年—2025年,5G商用將帶動超過8萬億元的新興消費。預計到2025年,5G將直接創造超過300萬個就業崗位。

我國的超大市場規模、完備的工業體系和豐富的網路資源,為新基建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廣闊的應用場景。也要看到,我國是基礎設施建設大國,但每人平均基礎設施存量僅相當於發達國家的20%—30%,發展前景廣闊。長期以來,我國工程教育中人才培養鏈、科研創新鏈、産業市場鏈相互銜接不夠密切,政産學研用協同合作的深度、廣度有待加強,對新經濟新業態新需求的回應能力不足,區域性工程人才在對應匹配與品質數量上都存在一定短板。

目前來看,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資訊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內容,伴隨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新型基礎設施的內涵、外延也將發生變化。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相比,新基建以數據為新生産要素,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工程技術新問題,如數據安全、網路安全、數據歸屬等。推進新基建亟須構建與其發展相適應的高水準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隊伍。這對我國工程技術人才的知識結構、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質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建議從以下方面入手創新發展工程教育,為新基建培養輸送更多實用人才。

及時更新工程人才培養目標。新基建以網際網路技術應用為核心,尤其是工業網際網路的建設和應用將推動資訊技術和生産技術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工業生産製造和服務體系。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應瞄準這些新行業和新職業的需求,及時更新工程人才培養目標,以滿足新基建對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2017年起,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2018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公佈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公佈了首批認定的612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名單,高校新工科建設步入實施階段。教育部明確將拓展實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版),適時增加“新工科”專業點;在産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中設置“新工科建設專題”,匯聚企業資源。同年9月,教育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等聯合發佈《關於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指出將經過五年的努力,形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體系,進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陣前列。當前,工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僅要與新工科建設相結合,更要滿足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産業升級優化等現實需求。新基建不僅涉及不同知識領域、技能和素質要求,也關係到不同區域、不同行業領域和職業崗位,這就要求工程教育界對新基建的區域人才需求、行業人才需求等進行跟蹤研究並作出相關預測,規劃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比如,不僅要關注5G、人工智慧等新基建方面的人才培養,還要為加快教育、養老、醫療、文旅等服務業發展,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提供工程技術人才支撐。

分類打造立體化工程人才結構。新基建以服務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網路化重構和智慧化提升為目標,技術門檻高,專業性和綜合性強,需要不同層次和類型的工程人才。面向新基建的人才培養須合理規劃不同層次的培養任務,統籌安排不同類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打造立體化的人才結構。如研究型大學更宜定位於培養技術攻關與研髮型人才;職業技術類高校更宜傾向於技術操作和實踐技能型人才培養;高水準綜合大學應多關注整體人才需求,而地方高校則應聚焦于區域新基建的人才需要。

多層次把握新基建與工程教育的對接點。新基建以大數據、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等資訊技術的應用為特點,不斷催生新的知識領域和工程實踐活動。因此,工程教育應根據資訊技術的發展及新基建內涵外延的動態調整增設新的專業或對傳統專業進行改造升級。在課程層面,應圍繞新基建的核心知識要求,對已有課程進行重新組合。在教學層面,應鼓勵一線工科教師革新教學方法、積極採取多種教學手段,將新基建實踐中産生的新知識、新經驗等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學知識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在項目層面,建議創設以新基建為主題的全國性競賽項目或教學項目,培養學生實操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

發揮各方合力,為新基建創造良好文化氛圍。工程教育界應倡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加深公眾對新基建的了解和認知,為新基建營建良好文化環境。工程本身是一種系統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工程教育的建設更需要政府、企業及社會公眾積極參與。要統籌協調好政府、地方、企業、社會各種資源,科學謀劃,從規劃政策、資金等多方面多維度予以引導和扶持。在數字時代,未來工程人才的實踐環境更為複雜多樣,跨界交流和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社會各界應發揮合力,為工程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好更多樣的實踐平臺。

(作者:王文娟,係溫州大學教育學院講師;薛偉,係溫州大學副校長。本文係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工程學科在近代中國的發展範式及其對工程教育的影響研究”〔19JDGC009〕階段性成果)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