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未來之星>戲曲音樂>

古典音樂盯住年輕人和新技術

發佈時間:2019-11-29 11:47:11  |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徐顥哲  |  責任編輯:謝凡

馬林斯基藝術總監捷傑耶夫在論壇上主旨發言。

由國家大劇院發起主辦的“2019世界交響樂北京論壇”11月28日閉幕。此次論壇以“融合·發展”為主題,吸引了來自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名樂團、藝術院校等機構的嘉賓,共同探討交響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並達成了“積極倡導進一步深化交流互鑒,探索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共同推動行業運營經驗分享”的北京共識。為期三天的論壇,行業大咖們聚焦的核心問題非常集中:如何向更多的年輕觀眾推廣古典音樂?如何利用直播、線上平臺等新技術擴大古典音樂的影響力?

慕尼黑愛樂樂團團長保羅·穆勒在本次論壇上提出了一個嚴峻的問題,歐美的古典音樂觀眾數量在不斷減少,主要受眾的平均年齡也過高,因此,向年輕觀眾推廣古典音樂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英國大眾與交響樂團的關係,2018年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對4000名英國公眾進行調查,在全部受訪者中,18歲到25歲的年輕人是最願意了解古典音樂的群體,但他們苦於沒有接觸的渠道和足夠引起興趣的契機。

很多嘉賓都提到,要利用社交媒體去吸引更多年輕人參加現場音樂會。不過,保羅·穆勒認為,並不是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宣傳之後,年輕人就會立即來參加音樂會。英國皇家愛樂樂團團長、總經理詹姆斯·威廉姆斯認為,如果一個樂團只聚焦于傳統的古典音樂,就會限制年輕觀眾走進音樂廳,如今人們獲得音樂方式更加多元,交響樂團也需要思考如何調整“我們的産品”,從而讓交響樂更好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果音樂會能搭配有創意的燈光,也會增強年輕人走進來一探究竟的興趣。”

此外,音樂教育也對培養年輕觀眾至關重要。芝加哥交響樂團教育總監喬納森·麥考密克提到,2006年成立的芝加哥樂團音樂協會,與75個學校和社區保持聯繫,吸引全市年輕人參加互動、觀看巡演。在政府層面的支援下,以大提琴家馬友友為發起人,芝加哥交響樂團實施全市五年教育計劃,為非藝術教師提供音樂培訓,免費開辦學校音樂會。通過這一計劃,使芝加哥有充足藝術教師學校的數量增加了35%,提供三門或者以上藝術課程的學校數量增加了62%。

帕瓦羅蒂的經紀人曾説過,帕瓦羅蒂一場通過電視平臺轉播的音樂會,觀眾人數是20世紀初義大利最為偉大的男高音卡羅索一生觀眾的總和。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新的直播技術幾乎成了古典音樂擴大影響的不二法門。越來越多的樂團和劇院開通直播演出,並與各大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合作,建起了自己的數字平臺。國家大劇院在2011年12月就專門成立了“古典音樂頻道”網站,目前是中國藝術機構中內容體量最大、影響力廣泛的高雅藝術傳播平臺。

而除了直播技術帶來的“在場”,更多功夫在詩外。法國國家交響樂團總經理約翰內斯·諾伊貝特直言:“我們面臨的挑戰是需要更加靈活應對未知的技術變革,其中一個問題是如何使用數據庫組織和處理工作流程中産生的資訊,從計劃、預算、行銷、執行等方面對項目進行存檔,為藝術活動節省資金和人力資源。”國家大劇院選擇把臺前幕後的故事拍成短片,通過跟拍和採訪,向觀眾呈現完成一部歌劇需要經過哪幾個階段、交響樂團怎樣進行排練這些有趣的內容。

新技術也給古典音樂市場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世界最大的古典音樂平臺Medici TV的總監埃爾韋·布瓦西埃指出,現在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如何在免費和付費訂閱之間找到一種平衡,“我們的經驗是,免費提供一些非常優質的內容,給用戶帶來非常好的體驗,慢慢將一些忠誠用戶轉化成我們的訂閱用戶。”不過,他也坦言,僅僅依靠訂閱用戶這個單一的商業模式,在當今很難成功,“我們希望多方嘗試,建立一個多元性的商業模式。”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在現在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究竟是否需要強調古典音樂的“特殊”?用更平和的態度對待古典音樂,如今在中國表現得非常明顯。正如曾多次來中國的奧地利維也納交響樂團團長楊·納斯特所説,他能明顯感受到的變化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會在下班後,身著普通的衣服走進音樂廳,把欣賞古典音樂作為一種放鬆的方式。(記者徐顥哲)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