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焦點關注>創新資訊>

科技、智慧、環保,成都5號線的“地鐵味”

發佈時間:2019-08-23 14:29:44  |  來源:科技日報  |  作者:矯陽  |  責任編輯:蘇菁

彎彎曲曲的地鐵通風管有沒有漏風?之前需關燈後靠人眼測,但現在,機器人將穿梭在地鐵通風管中,通過影像傳輸時實告訴你。這一在成都地鐵5號線項目進行的課題,很快將應用在成都地鐵6號線電務工程施工。

近日,新建成都地鐵5號線陸續進入收尾階段,其電務工程首次集中採用大量BIM、3D列印、大數據模組、加裝各類感測器的機器人等資訊和工程技術,創新多種智慧方式,被行業認為是城市地鐵建設智慧環保、智慧生産和智慧管理的先導項目。

科技味:BIM建模實現“搭積木式”安裝

新交付的成都地鐵5號線羅家碾車站內管理室井井有序,各類管道標識清晰簡潔,監控室內各種大屏,水電氣通信等各種管道的三維畫面隨時呈現。

在僅有130平方米的冷水機房內,各類功能的銀紅紫管道分3層呈立體幾何狀羅列,所有介面均為螺拴,一個焊接點都沒有。“這麼狹窄的地方,要放置200多米長的水管、60平方米的風管和兩台直徑80釐米的風機。”中鐵十二局電氣化公司配電專家王成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沒有BIM技術手段,機電、焊接等施工只能在現場邊量尺寸邊進行,不同專業相互碰撞,即費時、無序又容易産生大量廢氣。

BIM是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建築學、工程學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它的核心是通過建立虛擬的建築工程三維模型,利用數字化技術,為這個模型提供完整的、與實際情況一致的建築工程資訊庫。

為解決環保及狹窄場地施工的難題,中鐵十二局電氣化公司成都地鐵項目部大量採用現代資訊技術。用鐳射進行資訊採集,以BIM技術手段建模,在工廠使用數控機床進行訂單式生産,把安裝變成現場“搭積木”,不僅環保整潔,還大大縮短了安裝時間。

“之前安裝一個130平方米的冷水機房,需要5至8名工人安裝一個月,而採用工廠加工現場吊裝模組,僅需10天。”項目BIM負責人劉博透露,下一步將實現整合模組化安裝,就是不分水電通信管道,直接將BIM提供的整體效果圖分割成若干小塊,在工廠進行拼裝,然後在現場進行整體裝配,安裝僅需一天。

智慧味:複雜節點安裝用上3D列印

“各類管道的疊加處最複雜,雖然有BIM可視化APP指導作業,但直觀效果還是略差。”王成君説,項目部採用3D列印,將複雜節點的BIM影像按比例列印成微縮模型,讓工人精準實現定點照章作業。

“做BIM模型,進行3D列印,資訊採集是關鍵。項目BIM團隊從零開始,用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在施工現場快速採集空間點位資訊,與BIM結構模型對比分析、完成校核。”劉博説,必須精準測量到每一個連接件、每一個螺拴,對其進行建模,做成一整套3D可視化交底APP。

“這個APP特別方便,用手機查看安裝步驟,人在什麼位置,怎麼做都一清二楚。”工人陳鍵説,之前在狹窄密閉的空間,拿一張初圖進行作業,隨意性大,安裝精準度也差,經常返工。

“對安裝特別複雜的設備形狀,項目部會直接用3D印表機,按比例列印出模型,工人可以直觀快速地掌握細節。”劉博説,目前正在對地鐵車站電務施工3D可視化交底APP進行資訊擴充,將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地鐵站房電務技術指導文件。

環保味:各種感測器聯成“綠色”工地

“城市地鐵站最大的特點是空間狹窄、密閉,車站密集。”王成君表示,如何在密閉空間打造一個綠色工地,成為中鐵十二局成都地鐵電務項目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還是要用各種資訊技術來保證。”王成君説,項目部在各關鍵環節安置了多個種類的感測器,揚塵監測子系統、洪災感應器、火災感應器……將車站施工現場聯成了一個“綠色”工地。

地下施工站場內,一塊顯示屏實時呈現著顆粒物等數值。“一旦PM10、PM2.5數值超標,監測系統立即報警。”王成君説,屆時管理人員將通過遠端操控平臺進行降塵。

加工風管需要焊接作業,最易産生煙塵,尤其在地下。“我們增設了廢氣處理模組,對電漿切割機床和焊接進行降塵處理。”王成君説。

這些感測器,給這些施工的密閉地鐵站房創造了一個綠色環境。


 
分享到:
0